这片黑暗并非源于绝望,而是来自未知。
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吸附住吴海的全部心神。
他迫切需要一个支点,一个能撬动这片沉重迷雾的支点。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吴老临终前交给他那块粗糙的沙岩片上。
那东西一直被他贴身收藏,触感冰冷,仿佛还残留着极地的寒意。
岩片不大,刚好能握满掌心,表面布满了细密得如同蛛网的划痕,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言。
整个第五营地的专家都曾试图解读它,有人说这是某种失传的象形文字,有人认为是星图,但所有的猜测都在一次次失败的破译中被推翻。
它成了一份无法被阅读的遗书,一个沉默的谜题。
吴海将岩片带到了X - 819的分析中枢。
冰冷的蓝色光束在岩片表面缓缓扫过,将每一道刻痕的深度、宽度、角度都转化为精确到微米的数据。
显示屏上,三维模型旋转着,那些杂乱的划痕在X - 819的算力下被拆解、重组,却依旧呈现为一堆无意义的乱码。
“信息熵过高,无法识别为任何已知编码体系。”X - 819的合成语音一如既往的平稳。
“再试一次,”吴海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死死盯着屏幕,脑中回响着那段神秘的口琴声,“把环境因素加进去。风,极地的风。”
这是一个疯狂的念头,近乎于直觉。
X - 819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评估这个指令的逻辑性。
随即,新的模拟程序启动。
虚拟风洞在数据世界中生成,风速从微风到烈风,逐级递增。
当风速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临界值时,奇迹发生了。
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在虚拟气流的冲击下,开始产生不同频率的微弱振动。
就像一排长短不一的笛管,高低音此起彼伏。
X - 819强大的音频处理器将这些振动捕捉、放大、组合,一段断断续续、夹杂着风声的语音被还原了出来。
那是一个年轻而坚定的男声,充满了不羁的狂想。
“……他们以为沙子是死的,只会屈服于风。但他们错了。只要刻下正确的痕迹,风就会成为信使,成为歌者……总有一天,我会让风替我说话。”
是许墨。
整个分析中枢寂静无声,只有那段独白的回音仿佛还在空气中震荡。
吴海浑身一颤,终于明白了。
这不是文字,这是声音的化石。
吴老留下的不是遗书,而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全新通讯维度的钥匙。
这种匪夷所思的编码方式,他将其命名为——“风蚀编码”。
灵感的火花一旦点燃,便迅速燎原。
吴海召集了营地里最顶尖的机械师和程序员,他要将这个被动的编码方式,变成一种主动的表达工具。
他要造一台机器,一台能将语音直接转化为沙地微刻的便携装置。
他称之为“沙写机”。
半个月后,第一台原型机被推上了测试场。
它像一只笨重的金属甲虫,底部伸出数十根高频振动的探针。
吴海对着麦克风说出了一句简单的测试语:“第五营地呼叫,听到请回答。”
机器启动,探针嗡鸣着刺入沙地,留下一长串复杂的刻痕。
然而,结果令人失望。
由于探针间的谐振干扰和沙粒本身的不均匀性,刻出的线条驳杂不堪,完全是一片混乱。
首次测试,彻底失败。
团队士气低落,吴海也陷入了沉思。
然而,真正的奇迹,总在人类的意料之外。
当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席卷了整个地区,风声凄厉如鬼哭。
第二天清晨,当团队成员垂头丧气地回到测试场,准备回收那台失败的机器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那片原本杂乱无章的刻痕,经过一夜狂风的打磨,多余的、错误的沙粒被悉数吹走,只留下了最精准、最深刻的痕迹。
那些线条不再混乱,而是组成了一段清晰无比的摩尔斯电码。
更让他们感到头皮发麻的是,当他们解读出那段摩尔斯电码后,发现其内容竟然是一套完整的、针对“沙写机”谐振干扰问题的硬件修正方案。
吴海久久地凝视着那片被风改造过的沙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
他转身对身旁的X - 819记录单元轻声说道:“记下来,风,是唯一的校对员。”
这项技术的突破恰逢其时。
不久后,一场强烈的地磁异常让第五营地与外界的所有电子通讯彻底中断。
一支外出勘探的小队失去了联系,在广袤的荒漠中下落不明。
救援队无法出动,因为他们自己也会迷失方向。
危急关头,吴海背上了改良后的“沙写机”。
他成了唯一的希望。
他独自一人,沿着勘探队可能行进的路线,踏上了寻觅之路。
他每走十里,就在地势较高的开阔沙丘上,用“沙写机”刻下一段信息,内容很简单:“这里是吴海,看到信息请向此方向靠拢,我在这里等你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核废土上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