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 章:权柄衡定(至元四十九年三月萧虎经毒杀、授符事固中枢集权)
至元四十九年三月的中都,春风已拂绿枢密院外的玉兰花枝,厅内却比往日更显肃穆 —— 案上并排放着两卷文书:一卷是 “毒杀事件审结册”,朱笔批注着 “余党肃清,地方卫所整饬完毕”;另一卷是 “授符制度推广章程”,半符图样旁注着 “宗室领兵皆依此例,无例外”。萧虎身着紫色公服,腰间金带佩着先帝所赐的 “定边玉牌”,指尖轻叩案面,目光扫过厅内列坐的百官与宗室代表。
耶律楚材立于侧旁,手中捧着《元代中枢集权旧例》,书页停在 “窝阔台时期中枢统辖宗室” 条目上。厅下,中书省尚书捧着粮草账册,御史台李御史握着监察记录,宗室代表中,忽必烈身着深紫锦袍,窝阔台系亲王手持玉如意,察合台系代表袍角仍沾着草原沙尘 —— 人人神色恭谨,无一人敢随意发言。自毒杀事件(肃清宗室私党)与授符忽必烈(立半符限权范例)后,萧虎在中枢的话语权愈发稳固,而宗室、诸王、百官间的权柄,也正循着他的谋划,渐归平衡。
“今日议事,为‘权柄规整’,” 萧虎声音沉稳,透过厅内沉香的烟气,落在每个人耳中,“毒杀之事,让咱们看清宗室私权之弊;授符之举,让咱们立住中枢控权之规。往后,宗室领兵需守半符之制,诸王治藩需遵中枢之令,百官履职需循规章之限,三者制衡,方保大元安稳。”
话音落时,玉兰花的香气从窗缝渗入,与沉香交织。耶律楚材缓缓展开《中枢集权章程》,厅内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册页上的朱红印记 —— 那是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三府合印,象征着中枢权力的统一,也预示着一场关乎权柄平衡的实务推进,即将在中都与草原间铺展。
萧虎着手平衡权柄前,毒杀与授符两事已在中枢与地方引发连锁反应 —— 前者肃清了宗室私结的隐患,后者树立了中枢控军的范例,为后续权柄规整奠定基础。每一处细节,都透着 “先除弊、再立规” 的务实逻辑,也让百官与宗室逐渐认可萧虎的集权谋划。
三日前,刘七率白虎堂暗卫完成对地方卫所的清查,将参与毒杀密谋的两名宗室私将押解至中都,枢密院按《大元通制?刑律》判 “流放漠北,终身不得返中枢”。此事传开后,原本私藏兵器、暗结部落的宗室纷纷收敛 —— 拖雷系某旁支宗亲主动上交私兵二十人,窝阔台系亲王将私藏的 “鎏金符”(无调兵权,却可号令旧部)送至枢密院,称 “愿遵中枢规制,不再私蓄势力”。萧虎在处置案卷上批注 “以儆效尤,不株连”,既除隐患,又免宗室恐慌,耶律楚材见后道:“宽严相济,方能让宗室服膺中枢。”
忽必烈接半符后半月,中都禁军训练达标率从八成五升至九成,驿路盗匪零袭扰,户部尚书在奏报中称 “中都防务效率提升三成”。此成效让其他宗室明白 “有限授权亦能成事”—— 察合台系宗室代表主动上书,请求 “按忽必烈例,授半符统领西域边境禁军”,愿 “每季度呈治军报告,接受虎卫监督”;窝阔台系亲王也提议 “将漠北某卫所归中枢统辖,宗室仅协助训练”。萧虎在议事时对百官道:“授符非独予忽必烈,而是立一范例,让宗室知‘权在规内,方能长久’。”
毒杀事件暴露 “宗室私权过盛”,授符事件显 “中枢控权有效”,百官对萧虎的集权举措愈发支持。中书省主动提出 “完善宗室俸禄制度”,将宗室的俸禄与 “遵规履职” 挂钩 —— 若宗室领兵无越权,俸禄加一成;若私结势力,俸禄减三成;御史台则建议 “每月派监察官巡查宗室卫所”,确保规制落地。李御史在监察报告中写道:“中枢需握‘赏罚之柄’,方能平衡宗室与百官,毒杀与授符两事,恰为赏罚立了标尺。”
中都周边的府县,此前因宗室私权干预,政务多有阻滞 —— 某县令曾因拒绝宗室私调粮草,被诬陷 “怠慢宗亲”,如今中枢明确 “宗室不得干预地方行政”,该县令得以复职,并获中枢嘉奖。地方官纷纷上书,请求 “中枢派专员指导地方与宗室的权责划分”,萧虎遂命中书省选派十名资深官员,分赴中都周边府县,制定 “地方行政与宗室领兵的权责清单”,明确 “宗室仅管军务,地方专理民政,互不干涉”。
此时的枢密院议事厅,案上已堆起各地送来的 “遵规文书”—— 宗室的 “弃私兵承诺书”、诸王的 “守藩章程确认书”、百官的 “履职规范保证书”。萧虎指尖拂过这些文书,对耶律楚材道:“两事虽小,却如投石入湖,涟漪已起,接下来便是顺流推舟,将权柄平衡落到实处。”
萧虎深知,中央集权的核心是 “军权归一”,便以毒杀、授符两事为契机,细化枢密院对军权的管控 —— 从禁军调动流程到宗室领兵规范,再到地方卫所管理,每一项制度调整都紧扣 “中枢统辖、限权防乱”,符合元代 “以军权固集权” 的行政传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