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9 年 3 月 15 日清晨 5 时 30 分,珍宝岛西侧的雪地里,小李(侦察兵)的睫毛结着白霜,手指在冻硬的情报本上快速记录:“苏军 T-62 坦克 3 辆,装甲车 7 辆,步兵 19 人,沿乌苏里江冰面推进,距我方哨所 3.7 公里。” 他的钢笔在 - 27℃的低温下漏墨,字迹边缘很快冻成冰壳,只能用体温焐热笔杆继续写 —— 这份情报,将是冲突爆发后首份需要加密传递的核心军情。
3 公里外的我方哨所,报务员其其格正调试 “67-19-05” 设备,示波器屏幕上的信号波形因苏军电子干扰,像被风吹皱的纸。老张(技术人员)蹲在一旁,用刺刀刮掉设备接口的冰霜,低声说:“用‘蒙语谚语 + 跳频’的老办法,密钥是‘ɑrɑl ɡɑrɑn=3,bɑyir ɑlɑn=7’(河流清澈 = 3,草原宽广 = 7),记住,跳频周期 19 秒,别出错。” 其其格的手心攥出冷汗,她知道,这份情报的传递速度,可能决定前沿战友的生死。
当小李冒着炮火爬回哨所,情报本上的字迹已模糊,其其格立即按老张的指示,将 “3 辆坦克、7 辆装甲车” 嵌入 “ɑrɑl ɡɑrɑn bɑyir ɑlɑn(河流清澈草原广)”,再用 1962 年的跳频技术锁定 150 兆赫频段。6 时 17 分,加密信号从珍宝岛发出,穿过苏军的电子干扰网,飞向 37 公里外的后方指挥部 —— 这场关乎战局的情报传递,在雪与火的交织中开始了。
一、冲突触发:珍宝岛的紧张升级与加密需求
1969 年 3 月 2 日,珍宝岛首次交火后,苏军的电子侦察活动骤然升级。我方截获的情报显示,苏军 “拉多加 - 4” 干扰机已覆盖珍宝岛周边 150-170 兆赫频段(我方 “67 式” 设备核心工作频段),且采用 “窄带瞄准干扰”,专门针对单一跳频模式。某哨所的通信日志记载:3 月 2 日至 14 日,常规明码通信被截获率达 67%,3 组巡逻情报泄露,导致 2 次伏击计划被迫调整。“不能再用明码,必须加密,不然我们的动作全在敌人眼里。” 老张在 3 月 14 日的紧急会议上,把截获的苏军频谱图拍在桌上,红色标注的干扰频段与 “67 式” 参数完全重叠。
3 月 14 日夜,珍宝岛的局势进入临界点。我方侦察兵发现,苏军在岛西侧集结了 T-62 坦克、装甲车和步兵,规模远超之前的巡逻队。小李(侦察兵)带着两名战友,潜伏在距苏军集结点 1.9 公里的雪沟里,用望远镜记录装备数量 —— 他的防寒服已被雪浸透,却不敢动一下,生怕暴露目标。“必须把准确数字传回去,不然指挥部没法部署。” 小李在心里默念,手指在手套里反复练习情报编码的手势,这是他 1968 年学的 “简易数字手势”,此刻成了隐蔽记录的关键。
加密手段的选择面临现实考验。当时我方有两种加密方式:纯数学公式(1962 年 “62 式” 遗留技术,抗截获率 89% 但战士记忆难)、蒙语谚语 + 跳频(1967 年 “67 式” 改进型技术,抗截获率 91% 且战士熟悉)。老张对比测试数据:-27℃低温下,纯数学公式记忆错误率 37%,蒙语谚语仅 7%;被 “拉多加 - 4” 破解率,纯公式 53%,蒙语谚语仅 19%。“用蒙语 + 跳频,战士能更快上手,还能藏住数字。” 老张的决定,让首份加密情报有了明确的技术路径。
后方指挥部的指令进一步压实需求。3 月 15 日凌晨 2 时,指挥部来电:“天亮后苏军可能行动,务必在 6 时 30 分前传回珍宝岛西侧兵力部署,用最高级别加密,不许出任何差错。” 电话里的忙音刚落,老张立即召集其其格、小李等人,分配任务:小李负责侦察取证,其其格负责加密传递,老张负责设备调试与密钥生成。“3 个小时,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也和敌人的干扰赛跑。” 老张的声音在寒冷的哨所里格外清晰,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是任务,更是对战友生命的负责。
1962 年的技术教训成了隐性支撑。老张翻出 1962 年《边境通信故障报告》,第 19 页记载 “苏军干扰易针对固定频率,跳频周期 19 秒可规避跟踪”,这个数据被直接用于此次加密 —— 跳频周期设定为 19 秒,备用频段 150±0.37 兆赫(对应 “67 式” 设备的频率微调范围)。“1962 年的老经验,今天还能用得上。” 老张把报告递给其其格,让她熟记跳频参数,纸页上的红色批注,像在给当下的行动背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