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伸出三指,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只需三日。三日之后,亮必将十万枝利箭,拱手奉上,绝不耽误都督破曹大计。”
周瑜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严肃:“军中无戏言!先生此言当真?”
孔明神色不变:“亮怎敢戏弄都督?愿立军令状:三日之内若不能办妥十万枝箭,甘受军法处置,便是魂飞魄散,亦无怨尤!”这军令状一出,无形的“军法之煞”便已凝聚,若有违背,反噬非同小可。
周瑜大喜,立即命军政司当场取来文书,与孔明画押,随即故作殷勤,置酒相待,笑道:“先生果然高义!待军事毕,亮必亲自为先生表功,重重酬劳!”
孔明饮了一杯,淡然道:“今日天色已晚,多有不便。亮明日开始筹备,至第三日,都督可派五百精锐小校到江边搬箭便可。”言毕,辞谢而去,身形飘逸,不带半分烟火气。
鲁肃见孔明走远,忧心忡忡地对周瑜道:“都督,此人行事往往出人意表,他莫非是故弄玄虚,另有图谋?”
周瑜冷笑道:“他这是自寻死路,非我逼迫于他!如今军令状已立,白纸黑字,众将亲见。他便是肋生双翼,也难逃此劫。我已暗中吩咐军匠人等,教他们故意拖延时刻,凡造箭所需之箭竹、羽毛、胶漆、铁簇等物,一概不予齐备。他空有经天纬地之才,难道还能凭空变出十万枝箭来?如此一来,三日之期一到,必然延误。届时以军法论处,我看他还有何话可说?此人‘意’虽强,但终究年轻,不懂‘刚则易折’的道理。子敬,你现在可悄悄去探他虚实,看他究竟有何动作,速来回报于我。”周瑜的“意”念之中,充满了对自身智谋的自信,以及对孔明即将到来的败亡的快意。
鲁肃领命,心中忐忑,急忙来寻孔明。一见孔明,便带着几分埋怨道:“先生啊先生,我早已劝过你,公瑾都督心胸不广,对你戒备甚深,叫你凡事忍让,莫要与他针锋相对。你却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被他算计!三日之内,莫说十万枝箭,便是一万枝,若无充足材料工匠,也难以造成!你这又是何苦?如今军令状已下,公瑾又在暗中作梗,子敬我……我实难相救啊!”
孔明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反而安慰鲁肃道:“子敬,亮早已料到会有今日之局。吾曾对你说过,公瑾的妒‘意’如火,稍有不慎便会燎原。只是未曾想,子敬你还是未能守住口风,让他已知我洞悉其前计。也罢,此事已然如此。只是三日之内要造十万枝箭,确实非同小可,还需子敬暗中相助一二。”
鲁肃叹道:“先生自蹈险地,我又能如何相助?”他深知周瑜的手段,此刻军中上下,恐怕无人敢违逆周瑜的意志。
孔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压低声音道:“此事不难。还望子敬能暗中拨与我二十只轻便快船,每船需配精壮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遮蔽形迹,再暗中收集稻草千余束,亦分布于船舷两侧。亮自有玄妙之用。待到第三日,包管十万枝雕翎箭分毫不差!只是此事,断不可让公瑾知晓半分,他若得知,吾之‘道家玄功’布计,便要功亏一篑,你我二人亦将万劫不复!”他说话间,指尖似有微不可查的清气流转,隐隐引动了周围水汽的变化。
鲁肃虽不解其意,但见孔明智珠在握,兼之语气郑重,不似作伪,心中不由信了七八分。他咬了咬牙,应承下来,暗忖孔明既有“河洛书院”的传承,或许真有什么匪夷所思的“奇门”之术。他回报周瑜时,果然未提借船之事,只说:“孔明那边似乎并无动静,也未见他索要箭竹、翎毛、胶漆等物,只说自有道理,请都督静候佳音。”
周瑜听罢,心中更是疑窦丛生,却也冷笑:“好个故弄玄虚!我倒要看看,他三日之后,如何给我一个‘道理’!”
却说鲁肃依孔明之计,私下调拨了二十只修长迅捷的战船,每船配备三十余名精悍水手,皆是平日里与他交好的心腹,又依言将青布帐幔、束草等物准备齐全,只等孔明调用。孔明得了回报,却只是微微一笑,并不急于行动。
第一日,江风依旧,孔明在舟中静坐调“气”,纹丝不动,仿佛已将此事置之脑后。
第二日,日升日落,孔明依旧闭目养神,周瑜帐下的探子数次窥探,回报皆是孔明毫无动作,周瑜心中愈发笃定孔明已是黔驴技穷,只待三日期限一到,便可将其拿下。帐中将士亦多有议论,皆言孔明此次托大,必死无疑,只是可惜了这一身惊世才学。
直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夜色最浓,江上寒意最重之际,孔明才密请鲁肃到船中。此时江面之上,不知何时已然弥漫起一层淡淡的薄雾,且有越来越浓的趋势。
鲁肃一上船,便觉一股异样的寒意夹杂着水汽扑面而来,急声问道:“先生深夜相召,莫非……莫非有了眉目?”
孔明立于船头,衣袂在微风中飘拂,双眸在夜色中亮得惊人,他指着漫天水汽,笑道:“特请子敬一同前往‘取’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