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见时机成熟,便正式发布檄文,昭告天下诸郡。其檄文曰:
“我等以大汉忠义之名,布告天下:国贼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荼毒生灵!其性如豺狼,残暴不仁,罪恶累累,罄竹难书!今天下义士,奉天子密诏,会盟于此,大集义兵,誓要荡涤华夏乾坤,剿戮凶顽丑类!切望各路英雄豪杰,并起义师,同仇敌忾,共泄公愤;扶持倾危之王室,拯救倒悬之黎民!檄文所到之处,望即刻响应,奉行大义,勿负天下苍生之望!”
此檄文由曹操亲笔书写,蕴含其强大“意”念,字字铿锵,传遍天下。一时间,各路诸侯纷纷响应,打着“兴复汉室,共讨董贼”的旗号,率领着各自的兵马,向洛阳方向汇聚而来!他们所携带的,不仅是军队,更是各不相同的“气”场、“意”念与野心。
计有: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绍之弟,骄横跋扈,“奢侈之气”外显。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胆小懦弱,“文弱之气”难以支撑野心。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空谈阔论,名士风流,缺乏“实干之意”。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宗室之后,稍有“贵气”,能力平平。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急躁之气”易为所趁。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交好,为人尚义,然“决断之意”不足。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亦为一方诸侯,实力尚可。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袁绍从兄,依托袁氏“门第之气”。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忠勇刚直,曾劝谏何进,与董贼有隙。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孔子之后,“儒家正气”浓厚,然不善兵事。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貌似宽厚,实则亦有图谋。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身具羌胡血脉,“西凉煞气”与“忠义之气”并存。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勇猛善战,麾下“白马义从”煞气精锐,与胡人交战经验丰富。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与吕布旧识,立场摇摆。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江东猛虎,“水战煞气”与“勇烈之意”勃发。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四世三公,“门第之气”鼎盛,隐为众人之首。
这十七路诸侯,军马多者三万,少者亦有一二万,旌旗招展,绵延二百余里,各路兵马的“军阵煞气”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极其庞大驳杂,却又隐隐指向洛阳的“讨伐之势”,撼动着中原大地的“气”场!
且说北平太守公孙瓒,正率领一万五千精兵,其中白马义从乃是精锐,人人马术娴熟,弓马娴熟,军阵“煞气”凝练,途经德州平原县地界。行进间,忽见前方桑树林中,飘出一面小小的黄旗,数名骑兵飞驰而来。公孙瓒定睛一看,为首之人,布衣芒鞋,神色温和,然眉宇间自有贵气,正是他昔日同窗,如今的平原县令刘备刘玄德。
公孙瓒大喜,勒马问道:“玄德贤弟!你怎么会在此处?”
刘备上前躬身行礼:“愚弟昔日蒙兄长保举,忝为此地县令。今闻兄长大军过境,特来路旁恭候,并请兄长入城暂歇,犒劳三军。”他说话之时,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仁德之气”。
公孙瓒目光扫过刘备身后二人,但见一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气势沉凝如山,体内“义”之“意”磅礴欲出;另一人则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周身散发着狂暴的“勇煞之气”,令人不敢直视。公孙瓒不禁问道:“此二位壮士是……?”
刘备微笑道:“此乃备之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是也。”
公孙瓒恍然大悟:“哦!莫非就是当年随贤弟一同大破黄巾的那两位英雄?”
刘备点头:“正是此二人之力。”
公孙瓒好奇问道:“如此英雄,如今担任何职?”
刘备略带惭色答道:“云长现为马弓手,翼德为步弓手。”
公孙瓒闻言,不禁扼腕叹息:“哎呀!以云长、翼德之神勇,屈居小小弓手之职,真乃明珠暗投,埋没英雄!如今董贼祸乱天下,群雄并起,共讨国贼。贤弟何不舍弃此卑微县令之职,与我一同前往,共赴国难,力扶汉室,建功立业,岂不胜于在此蹉跎岁月?”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躬身道:“兄长既有此号令,备愿往!”
张飞早已按捺不住,豹眼圆睁,大声道:“早听大哥和二哥的!当时在洛阳若容俺一矛搠死那董贼,哪有今日这许多鸟事!”
关羽丹凤眼微阖,抚髯道:“三弟休发怨言。事已至此,收拾行装,随兄长前去便是。”其声沉稳,自有一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意。
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仅带了十余名亲随骑兵,便跟随公孙瓒的大军,一同前往酸枣。曹操亲自出营迎接公孙瓒,见到刘关张三人气度不凡,亦暗自称奇。随后,各路诸侯陆续抵达,依实力强弱,各自安营扎寨,连绵二百余里,声势浩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