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如此,在地宫中还有一条长约三百丈墙,底部由厚达六丈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二十七丈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其作用则是用来防水。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三十丈,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至于防盗,设施更多,有毒箭、机关、毒气、流沙等等。只是,如此多的设防也没有能够防得住后世的盗贼,《水经注》上还特别引用了一些古籍说明秦陵被盗的情形。据《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记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官人,生殉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这文章的本意是说帝王不要乱建大陵墓,否则会被天谴,但同时也说出了秦始皇陵有两次受灾:一次是项羽的发掘,还有一次是一个放羊的不小心烧了它的地宫。自然,究竟是真是假,是难说了。
《水经注》还特别对世上所传的“秦陵已经修完”这一谬误做了更正。原来,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二十六年里,陵园不过是格局初定,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九年才是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时,有七十二万囚徒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三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里的戏水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关于秦陵,有着许多的传说,《水经注》并没有全部记载,只记载了几个。
其一是引述的史记内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这是一段残酷的传说,所有工匠都被活埋在皇陵的大门与二门之间,成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其二则是地宫飞雁的传说。
据传说,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其三则是地宫的传说。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至于陵墓的建造过程,可是说天下皆知:“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翻看已毕,徐霞客拉过马来,小心翼翼的上了马,生怕自己再被这劣马给扔下来,不敢催促它快行,只求它能平安带着自己到秦皇陵处。
喜欢天地玄门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地玄门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