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凝东方:一纸规范的世界通行证
温如霜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邮件的打印件,指尖在“正式通过”四个字上反复摩挲,连指腹都沾了几分打印机油墨的温度。窗外,苏州巷弄里的糖画担子正冒着热气,老艺人手腕一抖,琥珀色的糖丝便在青石板上勾勒出小龙的轮廓,风痕站在巷口,看那糖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见温如霜时的模样。
那时温如霜还是苏州糖艺非遗工坊的学徒,扎着利落的马尾,正蹲在工坊后院捡碎糖块。风痕是来做文化遗产调研的研究生,背着半旧的相机,误打误撞闯进了满是焦糖香气的院子。“这些碎糖别扔,”温如霜抬头时,睫毛上还沾着点糖霜,“融化了重新熬,能做龙的鳞片。”那天下午,风痕看着她用一把小铜勺,将重新熬制的糖液在青石板上画出龙身,碎糖凝成的鳞片虽不规整,却透着股倔强的灵气。
“想让糖龙走出去,光靠手艺不够。”温如霜后来常跟风痕说。那时他们已经搭档三年,跑遍了苏浙皖的糖艺作坊,见过用祖传铜锅熬糖的老手艺人,也遇过把糖艺做成文创的年轻人。可每次带着糖龙去国外参展,总会遇到难题:国外展商看不懂“中火熬至挂旗”的标准,海关因“无明确成分说明”扣过他们的糖料,甚至有外国同行质疑“糖龙的保存期限没有科学依据”。
2019年的冬天,他们在瑞士日内瓦的非遗展上,看着自家精心制作的糖龙摆在角落,而隔壁展台的巧克力雕塑,因为附了详细的“制作温度曲线”“湿度控制标准”,围满了参观者。那天晚上,温如霜在酒店房间里,把多年积累的笔记摊在桌上,风痕则对着电脑查国际标准的编写规范,两人一直聊到天亮。“就从基础开始,”风痕指着笔记上“熬糖火候”那一页,“把‘小火’‘中火’换算成具体温度,把‘凭经验判断’变成可测量的指标。”
编写规范的过程,比他们想象中难得多。光是“糖料配比”这一项,就磨了半年。传统糖艺用的是蔗糖、麦芽糖按比例混合,可不同产地的蔗糖纯度不同,麦芽糖的含水量也有差异。为了找到通用标准,他们联系了江南大学的食品学院,在实验室里做了上百次实验,终于确定了“蔗糖72%、麦芽糖28%,含水量不超过1.2%”的基础配比。而“糖龙塑形”环节,温如霜更是把自己的手艺拆解得淋漓尽致:“龙首比例为全长1/5,龙角弧度需达到120度,鳞片间距误差不超过0.3毫米”,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的结果。
最棘手的是“保存条件”的制定。传统糖龙怕潮怕热,在南方梅雨季最多放三天,可国外很多博物馆的展柜湿度在50%以上。他们带着糖龙样品,在不同湿度、温度的环境箱里测试,最后发现用食品级蜂蜡做薄层保护,再配合“温度18-22℃、湿度40%-45%”的环境,糖龙能保存六个月。为了验证这个标准,他们还寄了十组糖龙样品到德国、日本的糖艺工作室,让当地同行按标准保存,三个月后反馈回来的照片里,糖龙依旧色泽鲜亮,没有出现融化、开裂的情况。
规范初稿完成时,是2021年的春节。他们带着初稿去拜访苏州糖艺泰斗周老先生,老人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看,手指在“熬糖温度115-120℃”那行字上停住:“当年我师父教我,熬糖要听声音,‘滋滋’声变‘嗡嗡’声就到时候了,现在用温度说话,年轻人能学明白吗?”温如霜递过一杯热茶,笑着说:“周师傅,标准不是要取代经验,是给经验找个‘通用语言’。外国人听不懂‘嗡嗡声’,但能看懂115℃,等他们学会了,再跟您学听声音,不是更好?”老人听完,点了点头,在初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的两年,他们带着规范初稿,往返于北京和日内瓦之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家曾提出疑问:“东方糖艺强调‘意境’,比如‘龙的气势’,这怎么写进标准里?”风痕当时拿出手机,播放了温如霜制作糖龙的视频:“您看,龙尾上扬30度时,视觉上更显灵动,这就是‘气势’的量化体现。”他们还把“糖龙的文化内涵”作为附录,详细解释龙首的“威严”、龙身的“矫健”背后的东方美学,让标准既有技术指标,又不失文化温度。
2024年5月,当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确认邮件发到邮箱时,温如霜正在给一群外国留学生上课。她拿着刚熬好的糖液,在石板上画出龙身,身后的屏幕上投影着“糖龙制作技术规范”的封面,上面印着“ISO :2024”的标准号。“现在,你们可以跟着这个标准,做出和中国师傅一样的糖龙了。”温如霜说完,留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有人拿着温度计测糖液温度,有人对照标准里的图纸画龙角,课堂里满是焦糖的香气和欢笑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