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柏的嘴角难得露出一丝笑意。这时,林小满拿着一个盒子走过来,打开里面是她昨晚做的创意糖龙——龙身是用抹茶味的糖做的,龙角用的是杏仁片,龙尾还缀着一颗冻干草莓。“阿柏师傅,我这是结合了我们学校孩子的口味做的,他们平时爱吃抹茶和草莓。”林小满有点紧张,“我知道这不太符合古法,但我想让孩子们先喜欢上糖龙,再慢慢了解它的历史。”
阿柏拿起那尊创意糖龙,仔细看了看。抹茶的绿色很清新,杏仁片做的龙角也很别致,冻干草莓的红色点缀在尾端,确实很讨孩子喜欢。他沉默了一会儿,把创意糖龙和自己做的古法糖龙放在一起,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两尊糖龙,一个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样子,一个是新做的样子。哪个好?”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古法糖龙好看,有的说创意糖龙好吃。阿柏笑了笑,对林小满说:“你这龙,龙角的形状不对,古法里龙角要像鹿角,你这太尖了。还有龙鳞,得一片压一片,你这刻得太浅了。”
林小满眼睛一亮:“那您能教我改改吗?我想把古法的细节融到创意里!”
阿柏点了点头,拿起细竹刀,在创意糖龙的龙角上轻轻刻了几刀,又加深了龙鳞的纹路。原本有些粗糙的创意糖龙,瞬间有了古法的韵味。阿栀看着这一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知道,祖父其实早就松口了,只是需要一个台阶。
接下来的几天,双生谷热闹起来。阿柏带着想学古法的人在作坊里熬糖、塑形,严格遵守“三火两凉”“九捶三捏”的规矩;阿栀则带着想学创意的人,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芒果味的糖、巧克力做的龙爪、甚至用可食用糯米纸做的龙翼。有人把糖龙做成钥匙扣,有人把糖龙融进蛋糕装饰,还有人用3D打印技术先做出模具,再用古法糖液浇筑——阿栀一开始担心祖父会反对,没想到祖父只是说:“模具可以用,但糖必须是古法熬的,不然没那股子香味。”
这天,有个叫陈默的年轻人来学手艺。他是做文创产品的,想把糖龙做成盲盒。“阿栀姐,我觉得创意级可以再放开一点,比如龙的造型,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传统,我们可以做Q版的、拟人化的。”陈默拿出自己画的设计图,上面的糖龙有的戴着斗笠,有的拿着毛笔,还有的骑着自行车。
阿栀有点犹豫,这些设计确实离古法太远了。她正想跟陈默解释,阿柏走了过来,拿起设计图看了看。陈默紧张地说:“阿柏师傅,我知道这可能有点离谱,但我想让年轻人喜欢上糖龙,他们平时就喜欢这种可爱的造型。”
阿柏没说话,转身从货架上取下一个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尊很小的糖龙——龙身很短,龙角圆圆的,看起来有点憨。“这是我年轻时做的,当时觉得古法太严肃,想做个好玩的。”阿柏的声音很轻,“阿竹祖师爷看见后,没骂我,只是说‘糖龙是活的,只要魂在,样子变变也无妨’。”
陈默愣住了,阿栀也很惊讶——她从来没见过这尊糖龙。阿柏把木盒递给陈默:“你的设计很好,但是有一点——不管造型怎么变,龙的神韵不能丢。比如这龙的眼睛,古法里要画得有神,你这Q版的,也得让它看起来有灵气,不能只是个卡通形象。”
陈默点点头,赶紧拿出笔,在设计图上修改起来。阿栀看着祖父,突然明白:祖父守的从来不是“样子”,而是“神韵”——是糖龙里蕴含的匠心,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底气。
两个月后,双生谷举办了第一场“双脉糖龙展”——一边是古法级的作品,琥珀色的糖龙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每一尊都严格遵循古制,龙角挺拔,龙鳞分明;另一边是创意级的作品,有抹茶味的Q版龙,有巧克力龙爪的飞天龙,还有用糯米纸做翅膀的“天使龙”,甚至还有一个用古法糖液浇筑的3D打印龙,龙身上刻着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熬糖的过程。
来参观的人很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古法糖龙啧啧赞叹;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创意糖龙前拍照;还有不少文创从业者,围着陈默的盲盒设计图讨论。林小满带着学校的孩子们来了,他们手里拿着自己做的“彩虹龙”,和展台上的作品比着看。
阿柏站在古法级展区,给参观的人讲解每一尊糖龙的做法——“这尊用的是荆溪甘蔗,熬了四个小时,龙鳞刻了八十七片”“这尊的龙角用的是枣木模具,是阿竹祖师爷传下来的”。阿栀走过去,递给祖父一杯茶:“祖父,您看,这样是不是很好?”
阿柏接过茶,看向展区里的人群——一个小男孩指着创意区的Q版龙,对爷爷说:“爷爷,我也想学做这个,等我学会了,再跟阿柏爷爷学做真正的糖龙。”老人笑着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
阿柏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转头对阿栀说:“你说得对,路要一步一步走。先让他们喜欢上,再让他们懂。”他顿了顿,又说,“下次修订大纲,把‘神韵’加上——不管是古法级还是创意级,都得有糖龙的神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