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技艺的申遗之战
陈砚生的手指在泛黄的古籍上停顿了三次,才终于确定那行蝇头小楷的断句。窗外的蝉鸣已经持续了半个月,像极了他此刻悬在嗓子眼的心跳——距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最终提交,只剩下七十二小时。
“师父,王庄的老人们都到了。”徒弟小赵的声音带着气喘,手里的搪瓷缸子还冒着热气,“张大爷特意把他爹当年的药布带来了,说是民国二十三年您祖父给敷的。”
陈砚生合上《陈氏正骨秘要》,指腹在封面的裂纹上摩挲。这本传了七代人的手稿里,记载着陈家“接骨续筋术”的全部精髓:用三十味草药按节气炮制的药膏,配合祖传的推拿手法,能让错位的筋骨在半月内愈合。可在现代人眼里,这“半月愈合”四个字,总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玄乎。
“让老人们先坐,我换件衣服就来。”他拉开衣柜最底层的抽屉,那件深蓝色的中山装熨得笔挺,领口处还留着去年在省文化馆做展示时蹭到的药膏痕迹。
客厅里已经坐满了人。张大爷把一个用油纸包了三层的布包放在桌上,布满老年斑的手微微发颤:“砚生,这布上的药味,跟当年一模一样。我爹那时候从房上摔下来,腿骨戳破了皮,县医院说要锯腿,是你爷爷三天来给推拿换药,硬是把骨头给‘按’回去了。”
“可不是嘛。”隔壁村的李婶接过话头,怀里抱着个相框,“我家柱子五岁那年掉进井里,胳膊肘脱臼,是你爹用那药膏敷了七天,就能举着锄头帮我浇菜了。”
小赵在一旁飞快地记录,摄像机的红灯安静地亮着。这些证词将和《陈氏正骨秘要》的影印件、历代传承人的谱系表一起,构成申报材料中最厚重的一章。陈砚生看着眼前这些满脸褶皱的面孔,忽然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手艺传下来,不是让人当神仙敬的,是让人知道,老祖宗的智慧里,藏着多少过日子的实在。”
申报评审会设在省美术馆的圆形会议厅。陈砚生坐在长桌末端,对面是七位评审专家,中间的空位上摆着他带来的三样东西:一罐炮制好的药膏、一套牛角推拿工具,还有那本用锦盒装好的《陈氏正骨秘要》。
第一位专家的提问很温和,关于技艺的传承脉络。陈砚生拿出谱系表,从清道光年间的第一代传人讲起,每个名字旁都标注着地方志里的记载,甚至还有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剪贴。
直到第三位评审,来自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周教授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锐利:“陈先生,根据你们提供的案例,有位患者股骨粉碎性骨折,仅用二十天就临床愈合。现代医学认为这违背生理规律,你们所谓的‘神奇功效’,是否有科学依据?”
会议厅里瞬间安静下来。陈砚生看到旁边的小赵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他深吸一口气,打开带来的铁皮药罐,一股混合着当归与麝香的醇厚气味弥漫开来。
“周教授,我们从不认为这是‘神奇功效’。”他拿起一块药膏,对着光线展示其中细密的纤维,“这药膏的配伍,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我们改良了炮制工艺,让药效更持久。至于推拿手法,其实是利用力学原理,让错位的骨骼复位,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
“那为何你们的宣传材料里,写着‘骨断百日,陈氏半月’?”周教授拿出一份地方小报,标题用了加粗的黑体字。
陈砚生的脸颊发烫。那是前几年镇上的宣传干事写的,为了吸引游客,添了不少夸张的修辞。他起身鞠了一躬:“这是我们的失误。我们已经要求媒体更正,并且在申报材料里附上了三甲医院的临床对比数据——我们的优势在于康复周期缩短30%,并非‘超自然愈合’。”
接下来的提问愈发尖锐。有专家质疑药膏里含有违禁成分,陈砚生立刻出示了省药检所的检测报告;有人觉得传承谱系有断层,他翻开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指着其中一页:“这是我祖父的行医执照,当时由省卫生厅颁发。”
最艰难的时刻,是一位研究民俗学的专家提出:“很多证词提到,你们的药膏能‘活血化瘀,驱邪避秽’。这‘驱邪避秽’四字,是否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陈砚生沉默了片刻,从锦盒里取出一张泛黄的药方。那是1953年,他父亲为志愿军治疗冻伤时留下的记录。“专家您看,这里写着‘药敷后,患处发热,寒气自散’。”他指着其中一行批注,“老人们说的‘驱邪避秽’,其实是对药效的形象描述。就像中医说‘上火’,并非真的有火,而是一种体质状态。”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我祖父在抗战时,用这手艺救过不少伤员。那时候没有抗生素,他就用草药消毒,靠推拿复位。那些被救的战士,后来成了农民、工人,他们说这手艺‘神奇’,是因为在绝境里看到了希望。”
会议厅里静得能听到空调的嗡鸣。陈砚生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一张张照片:有他父亲在公社卫生院行医的场景,有1987年他为地震伤员治疗的报道,还有去年他带徒弟去福利院做义诊的画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