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皇帝下诏让诸侯王在第二年正月来朝见。二月,皇帝把陈郡的四个县封给曹植,封他为陈王,封地有三千五百户。曹植每次都想找个机会单独和皇帝谈谈,讨论当时的政务,希望能得到试用的机会,但最终都没有实现。回到封地后,他感到非常失望。当时,朝廷对诸侯国的限制非常严格,诸侯国的官员都是些商人和下等人才,士兵也都是些老弱病残,总数不超过二百人。再加上曹植以前的过错,事情又减少了一半。在十一年中,他三次迁都,常常忧心忡忡,没有快乐,最后生病去世,享年四十一岁。(曹植曾经为琴瑟调歌,歌词说:“唉,这飘转的蓬草,为什么独自这样?永远离开根本,日夜没有休息。东西经过七条小路,南北越过九条大路。突然遇到回旋的风,把我吹到云间。我以为自己会永远在天上,突然又沉入深渊。惊人的狂风把我吹出来,又把我送回原来的田野。应该向南却向北,应该向东却向西。飘荡无依,忽亡忽存。在八泽之间飘荡,在五山之间连翩。流转无常,谁知道我的苦难?愿做中林的草,秋天随野火燃烧。虽然被烧毁很痛苦,但愿与根荄相连。”孙盛说:“奇怪啊,魏氏的封建制度!不遵循先王的典章,不考虑藩屏的策略,违背敦睦的风气,背离维城的意义。汉初的分封,有的权力与皇帝相当,虽然不符合典章,但这是当时的形势。魏氏的诸侯,地位如同平民,虽然吸取了七国的教训,但纠正过头了。而且,魏取代汉,并不是因为积德,风泽已经微弱,天下还没有统一,却削减枝叶,把权力交给异族,形势如同朽木,危险如同巢幕,不继承王位,不是天丧。五等之制,是万世不变的典章。六代的兴亡,曹冏论述得很详细。)曹植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他想立小儿子曹志为继承人,让他成为保家的主人。当初,曹植登上鱼山,来到东阿,感慨地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吧。”于是,他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墓。曹志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被封为济北王。景初年间,皇帝下诏说:“陈思王从前虽然有过失,但他已经克制自己,谨慎行事,弥补了以前的过错。而且,他从小到大,手里总是拿着书,这确实很难得。把黄初年间关于曹植罪状的奏章,公卿以下讨论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的奏章都删掉。把曹植前后所写的赋颂诗铭杂论等一百多篇文章收集起来,分别藏在内外。”曹志的封地多次增加,加上原来的,一共九百九十户。(《志别传》说:曹志字允恭,好学有才能。晋武帝当抚军时,迎接常道乡公到邺城,曹志晚上和晋武帝见面,晋武帝和他谈话,从晚上谈到早上,非常器重他。等到晋武帝接受禅让,改封曹志为鄄城公。皇帝下诏让曹志担任乐平太守,历任章武、赵郡,升任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后来又转任博士祭酒。等到齐王司马攸要去藩国时,皇帝让礼官讨论崇锡的典章,曹志叹息说:“哪里有如此有才能的人,如此亲近的人,却不能树立根本,帮助教化,却被远远地赶到海边呢?”于是他提出建议,劝谏皇帝,言辞非常恳切。皇帝大怒,免去了曹志的官职。后来他又担任散骑常侍。曹志母亲去世,他守丧尽哀,因此得了病,喜怒无常,太康九年去世,谥号定公。)萧怀王曹熊,早逝。黄初二年,他被追封为萧怀公。太和三年,他又被追封为王。青龙二年,他的儿子曹炳继承了他的爵位,封地有二千五百户。青龙六年,曹炳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评价说:任城王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的气质。陈思王曹植文才富丽,足以流传后世,但他不能克制自己,远离防范,最终导致矛盾。《左传》说:“楚国在这方面失去了,齐国也不能说是得到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鱼豢》说:俗话说:“贫穷的人不需要学节俭,卑贱的人不需要学恭敬。”这不是人性的问题,而是形势使然。这种形势确实如此,不是虚话。如果太祖早些防范曹植等人,这些贤人的内心怎么会产生觊觎之心呢?曹彰心怀怨恨,尚且无所作为。至于曹植,又怎么能制造祸乱呢?却让杨修因为倚重而被杀,丁仪因为迎合而被灭族,真是可悲啊!我每次看到曹植的华丽文采,都觉得他有神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祖动心,也是有原因的。)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白话三国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