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继承王位后,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他上疏劝谏文帝休养生息、减轻刑罚,奏疏中说:
“战乱兴起至今已三十余年,四海动荡,天下困苦。幸赖先王(曹操)铲除贼寇,扶持孤寡弱小,使华夏重新恢复纲纪秩序。如今百姓聚集在魏国土地上,连边境之内都能听到鸡鸣狗吠之声,百姓安居乐业,喜迎太平。但如今远方敌寇尚未臣服,战争尚未停息,若能通过减免赋税来安抚远方之人,任用良吏来宣扬德政,使田间小路得以修整,士农工商繁荣兴盛,国家必定能超越从前,比太平时期更加富足。
《周易》强调整饬法律,《尚书》提倡慎用刑罚,君主一人行善,万千百姓受益,这就是谨慎处理刑狱的意义。从前曹相国(曹参)将治理狱讼与市场事务视为治国根本,路温舒痛斥治狱官吏的严酷。若司法者能查明案情,就不会有冤死的囚犯;青壮劳力能尽力耕种,就不会有饥荒的百姓;年老穷困者能从粮仓获得粮食,就不会有饿死的尸体;婚嫁按时进行,青年男女就不会有旷怨之恨;胎儿养育得到保全,孕妇就不会有堕胎的哀伤;新生儿得到照顾,孩童就不会有不育的遗憾;成年后再服劳役,年轻人就不会有离家的愁思;老人不再从军,年长者就不会有征战的忧患。
用医药治疗百姓疾病,用宽松徭役让百姓安居乐业,用威严刑罚抑制豪强,用恩惠仁爱救济弱者,用赈济借贷帮助贫困。如此,十年之后,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将挤满街巷;二十年之后,能参军的青年将遍布原野。”
曹丕称帝后,王朗改任司空,晋封乐平乡侯。(《魏名臣奏》记载王朗的节省奏疏称:“陛下询问应增减的事宜,想必是指东汉旧制。如西汉在云阳、汾阴举行的盛大祭祀,有一千五百人参与,祭祀通天之台,出入阿房宫,斋戒需百日,养祭祀用的牛需五年,牛需三千头,玉器需七千件,用华美的丝织品装饰坐席,让童女跳舞列队;酿酒需历经春、夏、秋三季才能酿成,乐师需三千四百人才能齐备;后宫美人近千,太学博士弟子七千余人;皇家马厩有良马六万多匹,宫外牧场有三万饲养员和十万匹马;执金吾的随从骑兵六百,步兵数量加倍;太常祭祀陵墓需千辆马车,太官赐给官署奴婢六千,长安城内管理民政的官员三千,俸禄二千石的断刑官掌管二十五处监狱。政务繁杂,礼仪奢华,规模超过三代,近乎违背礼制。
如此奢侈之举,大多承袭秦朝旧习,既违背祭祀应有的真诚简朴之本,又失去减少文饰、避免奢华、追求简约的初衷。如今正值隆兴盛明之世,效仿尧舜之际,推行摒弃奢侈、务求节俭的政策,废除繁琐、崇尚简省的法令,施行慎刑慎罚的教化,难道不是应当仰慕的吗?
至于宗庙每日用太牢祭祀的制度,郡国并立宗庙的做法,丞相、御史大夫属官随从的数量,这类制度在西汉哀帝、平帝之前已多次修改,光武帝之后便不再施行。根据图籍记载,天地及五帝、六宗、宗庙、社稷的祭祀,已沿用前代的祭坛。天地之祭只需扫地设坛,其他则在坛上划分区域。明堂是祭祀上帝的地方,灵台是观测天文的地方,辟雍是修习礼乐的地方,太学是聚集儒生的地方,高禖是祈求吉祥的地方,同时也可观察时务、宣扬教化。
古代先民开创基业,旧时这些建筑都位于都城的南郊,有高大的房屋,足以举行宴饮射箭仪式、观测天象。七郊祭祀虽崇尚质朴,仍有门廊侧室可供避风雨。可待战事结束、年成丰收时,逐步修建。
旧时虎贲、羽林等五营士兵及卫士合计虽有万人,但其中多为商贾游手好闲之子或乡间愚钝之人,虽有编制,却不研习战阵,既不训练,又很少经历战事,名不副实,难以应对紧急情况。有警报才招募士兵,军队行动才运送粮草,有时士兵长期屯驻却不从事屯田,不修整器械,没有储备,一处告急,三面骚动,这也是汉代近代的失误,不可效仿。
如今中原已安定,巴蜀尚在版图之外。虽不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但应趁着大丰之年,将军政事务与农事结合。大小官吏都勤事农耕,闲时在旷野上形成村落,战时组成军队,减少繁重徭役,保障衣食供应。《周易》说‘用愉悦的方式役使百姓,百姓会忘记劳苦;用愉悦的方式让百姓赴难,百姓会忘记死亡’,正是如今应践行的道理。粮食积蓄于田亩,勇气积蓄于形势,即便按兵不动彰显威严,境外的蛮夷也必将叩首请罪,改邪归正。若能威慑敌方使其效力,不战而胜,远比交兵后立威、接战后立功高明得多。若奸凶之徒不知悔改,仍要以他们虐待的百姓,对抗大魏全心效忠的将士,那么我们以‘前歌后舞’的正义之师,讨伐那些倒戈卸甲、心悦诚服的敌军,摧枯拉朽之势,不足为喻。”)
当时文帝常常外出游猎,有时深夜才回宫。王朗上疏劝谏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白话三国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