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陵去世后,儿子张衡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传播教义。时光流转,张衡离世,张鲁接过了家族的使命,将这五斗米道进一步发扬光大。
彼时,益州牧刘焉正谋划着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看中了张鲁的才能,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让他与别部司马张修一同率军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带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兵临汉中城下。然而,在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之际,张鲁心中的野心悄然膨胀。他趁着张修不备,突然发动袭击,杀死了张修,吞并了他的部众,成功占据了汉中。
后来,刘焉病逝,他的儿子刘璋继承了益州牧的职位。刘璋与张鲁之间却矛盾重重,刘璋认为张鲁不听从自己的调遣,一怒之下,将张鲁的母亲和家人全部杀害。这血海深仇,让张鲁对刘璋恨之入骨。从此,张鲁据守汉中,不再听从刘璋的号令。
在汉中,张鲁以鬼道教化百姓,他自称为“师君”。那些前来学习教义的人,最初都被称为“鬼卒”。当他们对教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信仰后,便会被封为“祭酒”。祭酒们各自统领着一部分信众,其中统领人数多的,还会被尊称为治头大祭酒。张鲁教导众人要诚实守信,不可欺诈,若有人犯了过错,需主动坦白。这种教义,与当时的黄巾军颇为相似。
为了方便百姓,祭酒们在各地修建义舍,就如同如今的驿站一般。义舍中还放置着义米和义肉,过往的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食量取用。张鲁宣扬说,如果有人贪心多取,便会受到鬼道的惩罚而生病。对于犯法之人,张鲁也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他会先宽恕三次,若犯人屡教不改,才会施以刑罚。在张鲁的治理下,汉中不设长吏,一切事务都由祭酒负责管理。这种独特的治理方式,让百姓和少数民族都感到便利和快乐。就这样,张鲁凭借着五斗米道,雄踞巴、汉地区近三十年。
早在熹平年间,妖贼便在各地纷纷兴起。三辅地区有骆曜,他教导百姓一种隐秘的法术;光和年间,东方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汉中的张修则开创了五斗米道。太平道的道士们手持九节杖,为病人祈福消灾。他们让病人叩头反思自己的过错,然后喝下符水。如果病人的病情很快好转,便宣扬是此人信道的缘故;若病情不见好转,就说是此人不够虔诚。张修的五斗米道,其教义和做法与太平道大致相同,只是在此基础上,还增设了静室,让病人在里面反思过错。此外,还设置了奸令祭酒,负责教导众人学习《老子》五千文,称为奸令。又设立鬼吏,专门为病人祈祷。祈祷的方法是写下病人的姓名,表达认罪悔过之意,然后将祈祷文分成三份,一份送上天,放置在山上;一份埋入地下;一份沉入水中,称为三官手书。入道之人,需经常缴纳五斗米,所以被称为五斗米师。实际上,这些方法对治病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不过是一些荒诞的行为,但那些愚昧的百姓却深信不疑,纷纷加入其中。后来,张角被朝廷诛杀,张修也在战乱中死去。等到张鲁占据汉中,他看到当地百姓对张修的五斗米道深信不疑,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扩充。他让祭酒们修建义舍,放置米肉,供行人取用;教导犯错之人,若犯了小错,只要在道路上清扫百步,便可抵消罪过;还依照月令,规定春夏两季禁止杀生;同时,严禁饮酒。那些流亡到汉中的人,也不敢不遵守这些规定。
东汉末年,朝廷衰微,已无力征讨张鲁。无奈之下,只能对张鲁加以笼络,封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太守,只求他能按时向朝廷进贡。有一次,汉中的百姓在地里挖到了一枚玉印。张鲁的部下们觉得这是个祥瑞之兆,纷纷劝说张鲁自称汉宁王。这时,张鲁的功曹、巴西人阎圃站了出来,劝谏道:“汉川地区,民户超过十万,这里土地肥沃,财富丰厚,四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对上辅佐天子,便可成为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退一步,也能像窦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如今,我们凭借现有权力,足以管理这片土地,实在没必要急于称王。希望您暂且不要称帝,以免招来灾祸。”张鲁觉得阎圃说得在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
就在此时,韩遂、马超在关西发动叛乱,一时间,战火纷飞。关西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从子午谷逃往汉中,短短时间内,竟有数万家之多。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大军,从散关出兵,穿越武都,剑指张鲁所占据的汉中。一时间,金戈闪耀,马蹄声碎,大军所到之处,尘土飞扬。
曹操的军队如潮水般涌至阳平关下。张鲁得知曹军来袭,心中大惊失色。他深知曹操势力强大,难以抵挡,便打算献出汉中,向曹操投降。然而,他的弟弟张卫却坚决不同意。张卫认为,阳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据关坚守,曹操未必能轻易攻破。于是,他亲自率领数万人马,在阳平关筑起坚固的防线,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白话三国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