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孙琙的支持下,公孙度勤奋学习,积累了不少学识。后来,他凭借自身的才学被举荐为有道之士,进入朝廷担任尚书郎。此后,他的仕途一路顺遂,逐渐升迁至冀州刺史。然而,官场风云变幻,不知何时就会陷入困境。不久后,他因一些流言蜚语被罢官免职,无奈之下只能赋闲在家。
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同郡的徐荣,当时在董卓麾下担任中郎将。徐荣深知公孙度的才能,便向董卓举荐了他,公孙度因此得到了出任辽东太守的机会。
初到辽东任职时,公孙度不过是从玄菟小吏做起,当地的人都瞧不上他。此前,属国公孙昭担任襄平令,还曾征召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做伍长,这对公孙度一家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公孙度上任后,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他立刻下令将公孙昭抓起来,在襄平的集市上对其施以笞刑,直至公孙昭气绝身亡。这一举动,让整个辽东郡都为之震惊。
公孙度深知,要想在辽东站稳脚跟,就必须打压那些为非作歹的豪强大族。郡中像田韶这样的名豪大姓,平日里仗着权势鱼肉百姓,对他们毫无恩情可言。公孙度毫不手软,以各种罪名对他们进行惩处,一口气就灭掉了一百多家。这一番铁血手段,让郡中的人都对他心生畏惧,再也不敢肆意妄为。
公孙度不仅在治理地方上手段强硬,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他向东征伐高句骊,向西攻打乌丸。每一次出征,他都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们冲锋陷阵。在他的指挥下,辽东军队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公孙度的威名,很快就传遍了海外。
初平元年,公孙度看着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战乱,各路诸侯纷争不断,心中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对亲近的官吏柳毅、阳仪等人说:“汉朝的国运眼看就要到头了,我要和你们一起谋划称王大业!”此时,恰好襄平延里的社坛旁长出了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长达一丈多,下面还有三块小石头作为支撑。有人趁机对公孙度说:“这可是汉宣帝时期冠石出现的祥瑞之兆啊,而且这个里的名字和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坛代表着土地,这预示着您将会拥有大片土地,还有三公来辅佐您成就大业!”公孙度听后,心中大喜,更加坚定了自己称王的决心。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公孙度的所作所为。河内太守李敏,在郡中颇有名望,他看不惯公孙度的种种行径,担心自己会遭到迫害,于是带着家人乘船逃到了海上。公孙度得知后,恼羞成怒,他派人掘开李敏父亲的坟墓,劈开棺材,焚烧尸体,还将李敏的宗族全部诛杀,手段极其残忍。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公孙度将辽东郡一分为二,新设了辽西中辽郡,并任命了太守。他还跨海收复了东莱的各个县,设立营州刺史。随后,他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他在襄平城南仿照汉室的规制,建立了汉高祖和汉世祖的庙宇,还搭建祭坛,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他亲自参与藉田活动,训练士兵,出行时乘坐着装饰华丽的鸾路马车,车上插着九旒旗帜,还有手持旄头的羽骑护卫。
曹操得知公孙度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后,为了安抚他,上表朝廷封他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对此不屑一顾,他傲慢地说:“我要在辽东称王,这个永宁乡侯的名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说完,他便将印绶扔到了武库之中。
公孙度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他的位置,并将永宁乡侯的爵位封给了弟弟公孙恭。这一年,是建安九年。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出征,征讨三郡乌丸,在柳城展开了一场大战,曹军大获全胜,屠城而还。袁尚等人在战败后,狼狈地逃到了辽东。公孙康深知曹操的厉害,为了向曹操示好,他果断地斩杀了袁尚,并将其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大喜,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为左将军。
公孙康去世时,他的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还年幼,众人便拥立公孙恭为辽东太守。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前往辽东,任命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还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孙恭继承兄长公孙康的位置后,本想好好治理辽东,可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患上了一种怪病,导致身体虚弱,失去了生育能力,逐渐变得无法掌控辽东的局势。
时光流转到了太和二年,公孙恭的侄子公孙渊,看着叔叔日益衰弱,心中的野心开始膨胀。他再也按捺不住对权力的渴望,凭借着自己的心机和手段,胁迫公孙恭交出了太守之位,自己取而代之。
魏明帝得知辽东易主的消息后,为了稳定局势,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朝廷的册封,但他的内心却另有打算。
公孙渊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寻找强大的盟友。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远在江东的孙权。公孙渊派出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穿过茫茫大海,前往东吴示好。孙权得知后,也有意拉拢公孙渊,双方你来我往,频繁地互通使者,互相馈赠财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白话三国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