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九鼎迷踪(春秋战国)
第五十九章:秦陵俑变
骊山的晨雾里带着一股铁锈味,子奚站在陵园外的酸枣丛里,手指捻着从齐国带来的那缕旗穗。穗丝上的镇水石粉末在晨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沾了露水后竟微微发烫。远处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巡陵的卫兵,他们青铜甲胄摩擦的声响比寻常士兵要沉闷得多。
"第三队了..."子奚在心里默数。从寅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三队巡卫,每队十二人,步伐整齐得像是一个人。更奇怪的是,这些卫兵的影子在朝阳下淡得几乎看不见。
酸枣刺扎进掌心,细微的疼痛让他保持清醒。胸口的伤疤又开始隐隐作痛,那是燕山铜凿留下的印记。子奚轻轻掀开衣襟,发现疤痕周围的皮肤泛起了青铜色,细看还能发现极浅的星图纹路——骊山地宫的轮廓。
"果然在这里..." 他摸出从临淄武库顺来的俑匠刻刀。刀柄上的纹路在晨光中清晰可辨:与邯郸铜模一模一样的螺旋纹,只是凹槽里嵌着暗红色的垢,闻着有股腥臭味。
脚步声渐远。子奚猫着腰窜到陵墙下,手指摸索着砖缝。秦陵的围墙用糯米灰浆砌成,本该严丝合缝,但东南角有块砖松动了。他用力一推,砖块无声地滑开,露出个狗洞大小的缺口。
墙内飘来一股怪味,像是陈年的霉味混着金属灼烧的气息。子奚刚要钻进去,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咔嚓"一声轻响。他猛地回头,看见三步外的乱石堆上坐着个小孩,正捧着个陶俑脑袋在啃。
"甜的..."小孩抬起头,嘴角沾着陶土渣,"你要不要?" 子奚的胃部一阵紧缩。那孩子最多六七岁,可眼白已经完全变成了青铜色,瞳孔缩成针尖大小。更骇人的是,他手里捧着的根本不是陶俑——而是个真人的头颅,只是表面覆着层陶土般的硬壳。
"谁给你的?"子奚慢慢靠近,右手悄悄摸向刻刀。小孩咧嘴笑了,露出满口黑牙:"穿黑衣服的大人。"他指了指子奚身后,"就在你后面..."
子奚浑身汗毛倒竖。他猛地向前扑去,背后传来利刃破空的尖啸。落地就势一滚,原先站立的墙面上已经多了三道爪痕,砖石像腐木般被轻易撕裂。
"守史人..."沙哑的声音从头顶传来,"玄女大人等你多时了 " 子奚抬头,看见围墙上蹲着个黑影。那人全身裹在黑袍里,只露出半张脸——右半边是正常的人脸,左半边却是青铜铸造的面具,面具边缘与血肉融合处渗出金色的黏液。
"吕不韦的门客?"子奚慢慢起身,刻刀藏在袖中,"看来相柳的走狗也分三六九等,你这样的只能来看门 " 面具人喉咙里发出金属摩擦般的笑声。他掀开黑袍,露出左臂——那根本不是人类的手臂,而是由无数细小青铜齿轮组成的机械结构,每个齿轮上都刻着符文。
"我是幸运的 "面具人转动着手臂,齿轮发出细密的咔嗒声,"很快,你也会..." 话音未落,他突然扑来。子奚侧身闪避,青铜利爪擦着脸颊划过,带起一阵带着铜锈味的风。就着这个空档,他袖中的刻刀猛地刺出,精准地扎进齿轮间的缝隙。
"滋——" 一阵刺耳的摩擦声。面具人踉跄后退,左臂齿轮冒出青烟。但更惊人的是,刻刀接触过的齿轮竟然开始变色——从青铜色渐渐褪成血肉的粉红。
"你!"面具人首次露出惊恐的神色,"这是李冰的..." 子奚不给他说完的机会,第二刀直取咽喉。面具人仓皇闪避,黑袍被划开个大口子,露出胸口——那里嵌着块玉片,正是三星堆神树的纹样。
趁对方慌乱,子奚一个箭步冲进墙洞。身后传来面具人愤怒的咆哮,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追来。
陵园内的景象让子奚呼吸一滞,原本应该排列整齐的陶俑坑里,此刻一片狼藉。几十尊兵俑或倒或立,但它们的姿势全都变了——有的弯腰捡东西,有的交头接耳,还有几尊甚至扭打在一起,仿佛突然活了过来。
子奚小心翼翼地靠近最近的一个俑坑。坑底的陶俑背对着他,肩膀一耸一耸的,像是在啃食什么。他捡起块碎陶片扔过去,"当"的一声脆响。
陶俑缓缓转头。子奚的血液瞬间凝固——那根本不是陶俑的脸,而是个活人的头颅,只是表面覆着层陶土般的硬壳。更骇人的是,它的眼睛是两粒青黑色的玉珠,珠子里映出的不是子奚的倒影,而是一棵青铜神树的虚影。
"咔...咔咔..." 陶俑的关节发出古怪的声响,慢慢站起身。随着它的动作,表面的"陶壳"不断剥落,露出下面青铜打造的骨架。那些骨架不是实心的,而是由无数细小的齿轮和链条组成,正随着陶俑的动作精密运转。
子奚后退两步,突然踩到个硬物。低头一看,是把锈迹斑斑的青铜剑——真正的秦军制式兵器,剑身上刻着"相邦吕不韦监制"的小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守史人:三千年归墟纪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守史人:三千年归墟纪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