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幽篁夜话·健魂诗心
入夜,四人在竹坞外燃起篝火,松涛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弹奏起《风入松》,琴音与竹叶沙沙声交织,恍若天籁。鹤轩借着月光,在竹片上刻字,正是林老者口述的健身口诀:“竹有节,人有骨,节节相通,骨骨相承。”
“你们看这竹,”竹溪指着火光照亮的竹丛,“生长时每节必直,遇风雨则弯腰,雨后又挺直,正如人在困境中,需能屈能伸。”她转头望向煜明,“当年你在赤壁赋中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如今看这竹林,万千竹枝虽小,却能聚成竹海,这不正是‘个体与自然’的妙喻?”
煜明忽然想起白天看见的“健女身姿若游龙”,那是竹溪在演示“导引术”时的模样,柔中带刚,与竹的特性竟完全契合。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云麓词钞》,翻到去年在武夷山茶寮写的《鹧鸪天·健行》,轻声吟诵:“竹杖芒鞋踏翠烟,山风解带意悠然。刚柔自在心中悟,不向人间羡羽仙。”
篝火噼啪作响,火星溅入竹林,转瞬熄灭。林老者坐在竹椅上,望着漫天星斗,忽然说:“老朽这辈子,见过太多追求‘健’的人,有的练力,有的练气,却少有人懂得‘健’的根本在‘和’。和于自然,和于本心,方能长久。”
松涛忽然停琴,取出一幅新画,画中四人围坐篝火旁,背后是参天竹林,上方题着“竹径寻幽悟健魂”。鹤轩笑道:“这幅画该收进《云麓词心录》,让后世知道,我们寻的不是强身之术,而是健心之道。”
五、晨曦别鹤·云麓长歌
次日清晨,山雾未散,林老者送他们到竹径尽头。他从怀中取出几支竹笛,送给每人一支:“竹笛之声,可通天地,闲时吹一曲,胜似服药。”煜明接过竹笛,忽然想起昨夜篝火旁,林老者曾用竹笛吹奏《鹤鸣九皋》,声传十里,惊起宿鸟。
四人行至半山腰,忽听头顶传来鹤鸣,抬头只见两只丹顶鹤从云隙中飞过,长长的尾羽划过蓝天,竟与竹梢的弧度相映成趣。竹溪忽然轻吟:“且看高难舒意气,青春似火韵无穷。”这正是她为“健者”写的诗句,此刻用来形容眼前景象,竟再贴切不过。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山下茫茫竹海,煜明忽然明白,所谓“健魂”,从来不是单指身体的强健,而是将人的生命力融入自然,在刚与柔、动与静、强与韧之间,找到内心的平衡。就像这满山的竹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却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
他取出笔墨,在观景台的石桌上写下:
“竹径深深踏露行,健魂长与自然盟。
刚柔俱是心头悟,不负云麓一片情。”
墨迹未干,山风拂过,竹叶上的露珠纷纷滚落,打在石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鹤轩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道观,忽然说:“下一站,该去终南山了,听说那里有位隐士,能在松树上打太极,或许能让我们对‘健心’有新的感悟。”
松涛笑着抚剑:“无论去哪里,只要与诸君同行,便是最好的‘健行’。”竹溪则低头看着手中的竹笛,已经在构思新的曲子,准备将青城山的竹影、健影、诗影,都融入那悠扬的乐声中。
晨光渐盛,四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竹径深处,只留下沙沙的竹叶声,和着远处的鹤鸣,在青城山的山谷间,久久回荡。而《云麓词心录》中的这一章,也将永远记录下他们在竹径中寻得的健魂,那是自然与人心的共鸣,是诗词与生命的和鸣。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云麓词心录:白云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