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场铺满金黄的稻谷,沈默轩蹲在竹席前,指尖划过抗虫稻的穗头,饱满的谷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手中的抗虫松木尺精准丈量着穗长——比普通稻穗长1.2寸,却控制在县农技站“优良品种”的标准范围内。沈秀兰抱着账本走来,抗虫棉围裙的褶皱里露出半张《粮食产量验收单》,纸页边缘的麦穗纹暗记与玉佩轻轻共振。
“哥,”她将账本放在竹席上,“公社要求今年的亩产报表增加两成,”她的手指划过“第三生产队”的条目,“刘书记说,”她望向远处的公社办公楼,“县革委会要树立‘大寨式高产典型’。”
沈默轩点头,抗虫松木的笔在“试验田”栏写下“亩产1200斤”,墨迹在野漆树汁浸过的纸页上微微发金:“二姐,把鹰嘴岩的空间稻谷混在普通稻种里,”他望向正在翻晒稻谷的社员,“比例控制在三成,”他轻声,“稻壳的金斑用槐叶汁浸泡过,”他轻笑,“农技站的显微镜,”他哼了声,“只会看见集体的优选成果。”
沈默诚的抗虫松木扁担横在肩上,竹篓里的稻谷簌簌作响:“小轩,林场的抗虫松木箱装了五担空间稻,”他的目光扫过晒谷场角落的李富贵,“赵铁柱在社员大会上放话,”他压低声音,“谁敢质疑产量,”他提高声音,“就去鹰嘴岩扛三天化肥。”
沈明珠的白大褂在晒谷场边缘闪过,她正将灵泉泡过的野菊分发给社员:“哥,二姐,”她轻声,“张大夫说,”她望向正在搬运稻谷的虎娃爹,“过量的化肥可能导致社员浮肿,”她打开《赤脚医生手册》,“我在野菊茶里加了半滴灵泉水,”她轻笑,“能中和土壤里的有害物质。”
午后的公社会议室,刘书记的搪瓷缸重重磕在抗虫松木长桌上,月报表的“粮食产量”栏被红笔圈住:“铁柱,”他的目光扫过赵铁柱,“第三生产队的亩产比去年涨了三成,”他敲了敲报表,“县农技站要来实地验收,”他哼了声,“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赵铁柱的旱烟袋在“抗虫稻”的条目上顿住,抗虫松木的烟灰落在“化肥用量”栏:“书记,”他的声音像晒谷场的石磙般沉稳,“沈家兄弟在鹰嘴岩搞了块试验田,”他指向窗外的后山,“用抗虫松织机的木屑当肥料,”他望向沈默轩,“陈站长说,”他提高声音,“这叫,”他轻笑,“集体的循环农业。”
沈默轩适时展开《抗虫稻培育日志》,每页都夹着枯黄的槐叶:“书记,”他将日志推过桌面,“从选种到施肥,”他的手指划过“灵泉”二字——早已被改成“山泉”,“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他望向墙上的“农业学大寨”标语,“县农技站的同志来了,”他轻声,“我带他们看普通田,”他轻笑,“试验田的稻种,”他哼了声,“还得留着做种粮。”
三天后的验收现场,县农技站的陈站长蹲在田垄间,放大镜下的稻谷壳表面,极浅的麦穗状纹路与抗虫松木织机的雕花如出一辙:“沈同志,”他的镜片闪过微光,“这稻壳的蜡质层,”他指向谷粒,“比普通稻厚20%,”他望向沈默轩,“确实有抗虫优势。”
沈默轩蹲下身,抗虫松木的袖口拂过泥土:“陈站长,”他憨厚地笑,“社员们把野菊和辣椒煮水喷在叶面,”他指向田边的陶缸,“连蚜虫都绕道走,”他轻声,“您看这根系,”他翻开泥土,“比普通稻多三成须根,”他轻笑,“吸收的,”他哼了声,“都是集体的养分。”
李富贵的算盘珠子在田埂上响起,目光落在沈默轩手中的稻穗:“陈站长,”他提高声音,“我怀疑他们往稻田里掺了黑市粮,”他的算盘尖戳向谷堆,“去年的仓库记录,”他哼了声,“根本对不上。”
沈秀兰立刻抱着《粮食入库单》走来,抗虫棉手帕在胸前摆动:“李队长,”她的声音像抗虫棉线般坚韧,“每粒粮食都盖了第三生产队的公章,”她翻开单据,赵铁柱的私章和粮站公章清晰可见,“县粮站的吴所长,”她望向远处的粮囤,“昨天刚拉走两车,”她轻笑,“你要是不信,”她哼了声,“可以去查账。”
陈站长的目光在入库单上停留,忽然看见沈秀兰袖口的麦穗纹补丁——那是用双宫茧丝绣的:“李队长,”他的声音带着学者的严谨,“沈同志的培育日志连施肥时间都精确到时辰,”他合上放大镜,“这种科学态度,”他望向刘书记,“正是大寨精神的体现。”
验收结束后的庆功宴上,刘书记的酒杯碰向沈默轩的抗虫松木碗:“沈同志,”他的声音里带着少见的温和,“这次高产,”他望向窗外的晒谷场,“给公社争了光,”他哼了声,“县革委会准备把你们的经验,”他提高声音,“印成小册子,”他轻笑,“全县推广。”
沈默轩的碗沿在桌面上轻磕,抗虫松木的清香混着灵泉米酒的甜香:“书记,”他憨厚地笑,“都是社员们的功劳,”他望向正在给社员分粮的沈明珠,“咱第三生产队,”他轻声,“就是想让大伙,”他轻笑,“碗里多几粒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砖下的秘密:灵泉守护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砖下的秘密:灵泉守护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