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安立即组织起技术小组。林秀负责统计各作坊的特长,赵小川整理日军留下的技术手册,王大柱则带着战士们提供保护。不到半月,县城里闲置的作坊都动了起来,有的改造成农具厂,有的开始尝试生产简单机械。
"管理就是要发现每个人的火花,"陈长安在晚间总结会上说,"然后给他们添柴鼓风。"
第五章 石碑前的誓言
钢铁纪念碑落成那天,全县干部群众都来了。当红布揭开时,阳光照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上,不少人当场落泪。
陈长安让学员们轮流上前朗读碑文。当念到"还有无数无名的人"时,林秀的声音哽咽了。她想起那些死在山里的乡亲,连块墓碑都没有。
仪式结束后,陈长安把全体学员带到石碑背面。那里预留了一片空白。"这里将来要刻上建设者的名字,"他环视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可能是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也可能一个都没有。"
"我不要刻名字!"李二狗突然喊道,"我要让全县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我也是!" "算我一个!" 喊声此起彼伏,最后汇成一片誓言。陈长安看着这些年轻人,想起自己刚参加革命时的样子。他知道,真正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团火。
那天晚上,赵小川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终于明白,城墙可以倒塌,但人心筑起的防线永远不会被攻破。"
第六章 月光下的答辩
三个月培训接近尾声,最后的考核别开生面:每个学员要在县衙大堂进行公开答辩,台下坐着农民、工人、商贩和战士们。
王大柱展示了他设计的"流动炊事车",可以在田间地头为劳作的农民提供热食;林秀提出了"妇女识字班"方案,已经试点的三个村子反响热烈;连最腼腆的李二狗也演示了他改进的粮食储存方法,用石灰和木炭就能防潮防虫。
轮到赵小川时,他捧出了一本手写的《平安县管理手册》。"这是我记录的三个月来所有经验教训,"他翻开密密麻麻的笔记,"从城墙修复到春耕组织,从作坊改造到市场管理..."
陈长安坐在最后一排,看着这些脱胎换骨的年轻人。他知道,平安县真正的重生不在于城墙有多坚固,而在于培养出了多少像这样的人才。
答辩结束后,月光洒在县衙的院子里。学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着将来的工作计划。陈长安独自站在纪念碑前,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陈老师,"是林秀的声音,"我们商量好了,毕业后谁都不留在县城机关。"
"哦?" "赵小川申请去最远的西山乡,王大柱要去东边的盐碱地,我...我想回老家那个被烧光的村子。" 李二狗从暗处蹦出来:"我去跟着铁匠学手艺!"
陈长安望着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管理"。它不在城墙的高度,不在制度的严密,而在于让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芒。
"去吧,"他轻声说,"把在平安县学到的东西,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去。"
月光下,钢铁纪念碑上的名字仿佛活了过来,与这些年轻的身影重叠在一起。在远处的新城墙上,哨兵的身影挺拔如松——那是李云龙特意派来站岗的战士,他说要让学员们知道,他们永远有人在守护
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