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外来威胁——北魏这个“大麻烦”
如果冯弘认为杀了侄儿们就能高枕无忧,那他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他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外部,北方新兴的强国北魏虎视眈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统一北方的大业只差最后几块拼图,北燕就是其中之一。这就好比玩拼图游戏,北燕是最后那块总是找不到的关键碎片。
432年,拓跋焘亲自率军大举进攻北燕。北燕多处郡县望风而降,百姓被大量迁徙,国力大损。这种情况很像现代企业并购:大公司来收购,小公司员工纷纷跳槽,公司价值急剧缩水。
场景二:致命软肋——爱美人不爱江山?
面对如此危局,北燕大臣们多次劝冯弘送太子冯王仁到北魏为人质以求和。这在外交上是很常见的操作,好比现代商业中的“互换人质”(比如互派高管),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机制。
但冯弘却死活不同意。为什么?史书记载是“因宠爱慕容皇后”(冯王仁的生母)。换句话说,这位杀侄不眨眼的硬汉,居然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儿。他曾试图献出小女儿请和,但这种“舍不得儿子就用女儿顶包”的做法,显然无法满足北魏的胃口。
这个决定让人想起特洛伊战争中的帕里斯——同样是爱美人胜过爱江山,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不同的是冯弘的美人没有海伦那么出名。
场景三:内部危机——家庭矛盾升级为政治危机
内部,冯弘也因废黜原配王氏和长子冯崇,立慕容氏为后、其子冯王仁为太子,导致内部不和。这种“换太子”的操作在古代风险极高,相当于现代企业突然更换继承人,容易引发内部动荡。
果不其然,冯崇及其同母弟冯朗、冯邈惧祸,干脆投降了北魏。这一出“被亲儿子背叛”的戏码,进一步削弱了北燕的力量。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治理失败案例”。
场景四:恶性循环——内外交困的死亡螺旋
冯弘的统治陷入了一个怪圈:外部压力越大,内部越不稳定;内部越不稳定,越难以应对外部压力。这种恶性循环在现代管理学中被称为“死亡螺旋”,很多企业都是这样被拖垮的。
这位曾经在朝堂上叱咤风云的权臣,坐在龙椅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这说明一个道理:优秀的二把手未必能成为合格的一把手,就像优秀的副总未必能当好CEO一样。
第四幕:从国破到流亡再到满门覆灭
场景一:八十里流亡队——国破奔高句丽
436年,北魏大军再次兵临北燕国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城下。冯弘明白,这次怕是扛不过去了。此时的北燕,就像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内人心惶惶,城外强敌环伺。
绝望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秘密求救于高句丽。这个选择颇有意味——向北魏投降或许能保命,但注定失去一切;而投奔高句丽,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这种心态很像现代人在职场困境中的选择:是向大公司投降被收编,还是投奔小公司寻找新机会?
同年四月,在北魏攻破龙城前,高句丽军赶到“迎接”。冯弘遂在高句丽军队护送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逃往高句丽,北燕至此灭亡。
这场流亡的规模令人震惊:“男女老少夹在队伍中间,两边是北燕的精兵,高句丽的军队负责断后。绵延有80多里”。想象一下,一支长达八十里的流亡队伍,缓慢向东行进,这其中有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未卜前途?
按照古代行军速度,八十里的队伍,从头走到尾可能需要一整天。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春运”,只不过气氛要悲壮得多。
冯弘为什么要带着全城百姓逃亡?这其实是个很聪明的政治决策:第一,可以防止这些人口资敌;第二,这些百姓在新地方可以成为重建政权的基础;第三,这能彰显他的“仁德”,维护统治合法性。
这个做法在古代亡国之君中并不常见,说明冯弘还是有一定政治智慧的。可惜,这种智慧很快就要被他的傲慢所掩盖。
场景二:认不清现实的“寓公”——流亡者的悲剧结局
逃到高句丽后,冯弘的表现堪称“认不清自己定位”的经典案例。
尽管已经是亡国之君,寄人篱下,他却仍以“皇帝”自居,态度傲慢,“政刑赏罚如同在自己国内一样”。这种做派自然引起了高句丽王的不满——谁愿意自己家里住着个指手画脚的“客人”?
这就好比一个破产的公司老板,跑到朋友公司借住,还要对人家员工发号施令,结局可想而知。
高句丽王也不是吃素的,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将冯弘迁至北丰(今辽宁瓦房店附近),接着夺其侍从,最后扣太子冯王仁为质。这套“组合拳”打得冯弘措手不及。
北丰这个地方,在今天看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可是偏远地区。这就相当于把冯弘从“首都CBD”赶到了“偏远郊区”,待遇直线下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