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正当王嘉感慨之余…
不多时,只见曹国的使臣带着一路人马出面了,除了朝他们行君臣之礼外,还馈送了鲁桓公与郑厉公诸多食物。
“哎呀,哎呀…”
“今日我曹国之人,能够有幸遇见二位国君统领来我曹国之地会面,此乃我曹国一大幸事啊,哈哈哈哈…”
“我家君上听闻二位国君前来我曹国相会,在第一时间,就派遣卑臣为两位国君统领之人赠送我曹国之食物,还望二位能够笑纳。”
一听这话,只见鲁桓公哈哈一笑,在接过食物后,便向那位曹国的使臣介绍这郑厉公之弟语。
“哈哈哈哈哈…”
“既然你们曹国人如此好心,那么…本王也就收下了。”
“当然…你身旁这位,他就是这郑国的国君,厉公是也。”
“本王原本打算是想要亲自动身前往这郑国,与厉公会面。”
“但是,恰逢这曹国之地相对较近,所以我们便提前约好了在这里会面。”
一听这鲁桓公如此说来,只见这曹国的大臣随即便露出十分亲切的笑容,然后自嘲道。
“哎哟,你看看我这张嘴,我怎么能乱说呢,这可是坏了‘大事’了。”
“不过…既然是这郑君,卑臣…也理应更加尊敬了。”
“卑臣,久仰厉公尊姓大名。”
见这曹国的大臣如此说来,只见这郑厉公轻笑几声,朝他看了看,然后便说道。
“你我之间,君君臣臣、本本分分,这固然不假。”
“但是,你我皆异国之人,况且不在这大礼场合,便不用遵守那些繁文缛节了。”
“此时…想必尔等到来,是受你们曹国的国君之命吧。”
说到这儿,只见那位曹国大臣和他随行的随从们,此刻连连点头称是。
“对,没错。”
“君上,您所言的确不假。”
之后,这鲁桓公和郑厉公,便与这曹国的大臣亲切的交谈了起来。
至于曹国赠送食物这件事情,虽然也是合乎周礼的。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时间,来到了桓公执政第十四年的夏天。
话说,在这个时候,由于郑国人与鲁国人关系较好。
于是乎,郑国的国君郑厉公,便派遣他的弟弟语,来到鲁国重新修好旧有的盟约。
并且,他们还重修在曹国的相会之谊。
也难怪,再见到这一幕的王嘉,会为感慨鲁国与郑国这两个诸侯国关系之间十分“牢固”。
只不过…这两个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关系。
之后,又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
也许,这也会顺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吧。
之后,在秋天八月壬申的时候,御廪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火灾。
紧接着,乙亥时分,在鲁国国内,又举行了盛大的尝祭祭祀仪式。
当然,沉浸在祭祀“庄重”与“欢乐”氛围之下的王嘉,自然会想到先前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情。
“呃…”
“话说,我记得关于御廪着火一事,在《春秋》这部书中记载,其原因是因为这鲁桓公对火没有畏惧之心。”
想到这儿,只见他再度感慨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即使是不起眼的‘苗头’,如果不能提前察觉加以制止,最终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灾祸。”
“而且,如果能够在灾害发生的不久,能够明白‘亡羊补牢’这个道理,或许可以做到损失最小化。”
“虽说,这世上,做任何事总会遇到坎坎坷坷,同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机遇和难以预料的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常怀机警之心,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在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能够临危不惧,积极沉着冷静寻找方法应对。”
“同时…还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那么…这样的话,即使遇到再大的灾祸,很大程度上也能够‘防患于未然’。”
“这鲁桓公,或许不单单是对火灾有畏惧之心。”
“更多的,也反映在他对紧急事情处理上的不利。”
“也许…有的时候,对于某些事情,你并不了解。”
“但是…在经历之后,相信你一定就会有相应的感觉和经验了。”
“当然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生产力较为底下,知识水平也较为落后,相应的知识体系还未建立,人们自然就会缺少对于某些自然灾害的敬畏心,这一点情有可原。”
“不过到了后来,在火灾这类‘天灾人祸’频繁发生之后,人们的确是总结出了经验,建立一个相对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
“宋代的‘望火楼’,或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了。”
“唉…”
“总之….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倒是错不了。”
不多时,正当王嘉感慨过后不久。
时间,转眼便到了冬天。
此时,宋国人率领诸侯攻打郑国。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原因就在于这是为了报复前年郑国攻打宋国的那次战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左传游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左传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