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兖州山阳郡钜野县的李氏庄园内,一声婴啼划破晨雾。
新生男婴取名李典,字曼成,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在儒学典籍中长大的少年,日后会成为曹魏阵营中兼具智略与德行的传奇将领。
李氏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山阳望族,至东汉中期已形成"耕读传家,文武兼修"的门风。
李典的祖父曾任济阴郡丞,精研《春秋公羊传》,家中藏书逾万卷;叔父李乾则迥异于文人先祖,少时好游侠,善使强弩,熹平年间于钜野聚宾客数千人,形成地方武装。
这种"儒为体,武为用"的家族传统,在李典身上打下深刻烙印——他三岁起随族叔读《孝经》《论语》,七岁能诵《诗经》名篇,九岁开始研习《孙子兵法》,同时每日随门客练习骑射,少年时便已能开二石之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天下大乱。
时年十四岁的李典目睹叔父李乾率部归附曹操,开启李氏家族的政治抉择。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兖州空虚,吕布乘虚而入。
李乾在钜野遭遇吕布部将薛兰劝降,史载其"裂帛书‘忠’字于胸,引刀自刎",以死明志。
堂兄李整接管部众时,李典已随族中长者参与军事会议,常于地图前指陈攻防要略,令诸将惊叹"此子有古良将之风"。
建安元年(196年),李整病卒,十八岁的李典临危受命。
曹操召见这位少年将领时,见其"长身玉立,儒冠博带,腰间悬剑却无杀伐之气"
,不禁发问:"闻卿好《左氏春秋》,可通兵略乎?"
李典从容对曰:"昔穰苴以《司马法》整军,孙武以《春秋》大义论兵,典虽不敏,愿以仁为锋,以义为刃。"
曹操抚掌称善,即日拜其为颍阴令,兼领部曲。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的兖州拉锯战进入白热化。
五月,吕布屯兵濮阳,其部将薛兰、李封据守钜野,互为犄角。
曹操率军攻钜野,吕布亲率五千精骑来援。
时李典初掌部众,奉命率千余骑绕后袭击吕布粮道。
据《三国志·李典传》注引《山阳先贤传》载,李典夜观星象,见"心宿南移,太白犯垒",判断吕布必于寅时移营,遂于钜野西南的柳林设伏。
凌晨时分,吕布粮队果然经此,李典以火攻焚烧粮车,继而率骑兵冲击,斩敌首三百余级,缴获战马二百匹。
此役不仅解钜野之围,更迫使吕布因缺粮退军,为曹操收复兖州奠定基础。
战后曹操置酒庆功,特赐李典"关内侯"爵位,时人皆谓"曼成弱冠,已胜百战之将"。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李典率部从征,负责攻略徐州北路。
十月,兵临彭城城下,吕布部将侯成据城坚守。
李典观察城防,见护城河冰面初结,乃于深夜命士卒以稻草铺冰,悄然登城。
《魏书》记载:"典亲冒矢石,手刃敌将二人,破城东门,纵火为号。"
曹操主力趁机入城,侯成被俘。
此战后,李典又率军连克萧县、相县,切断吕布西逃之路,最终促成下邳城破、吕布授首。
战后论功,曹操赞其"勇而有谋,可当方面之任",迁为离狐太守,食邑增至六百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遣大将高览、张合猛攻曹军营垒,同时命别将韩荀率万人袭扰曹军西路粮道,企图截断许昌与官渡的联络。
李典临危受命,与程昱共掌水军,镇守孟津渡口。
时曹军粮草皆经黄河运输,韩荀于北岸设营,以投石车攻击运粮船。
李典观察多日,发现袁军"昼间戒备森严,夜间懈于巡哨",遂于八月十五夜,率五千精兵乘楼船渡河,以火箭焚烧袁军营寨,韩荀死于乱军之中。此役确保曹军粮道畅通,曹操在《劳李典令》中称:"微子之力,吾将饿死于官渡矣。"
建安七年(202年),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屡犯曹操边境。
曹操以夏侯惇为都督,于禁为先锋,李典为护军,率军三万南征。
九月,曹军进至博望坡,与刘备军相遇。
刘备见曹军势大,采纳徐庶之计,佯装败退,烧毁营地后撤至博望坡深处。
夏侯惇登高了望,见"敌营烟火冲天,旗帜散乱",认定刘备"怯战而逃",
欲率轻骑追击。
李典察勘地形,见南道"两山夹峙,林木茂密",
急谏曰:"兵法云‘归师勿遏,穷寇莫追’,
况此道险狭,若贼设伏,我军必败。"然夏侯惇素轻李典"书生用兵",
冷笑曰:"竖子何知!吾追贼数十里,未见一兵一卒,彼已胆裂矣!"
于禁亦附和:"不趁势破敌,更待何时?"
李典力争曰:"昔庞涓死于马陵,任尚败于冀北,皆因轻敌冒进。愿都督三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