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并未察觉他的异样,只是默默思索着他的话,他深知迁都牵涉诸多复杂因素,只有朱标亲自主持才能确保稳妥。稍作沉吟后,便点头同意:“那就由你亲自去查看,这是最好的安排。”朱标闻言点头一笑。
父子二人不再言语,默契地将目光投向应天府外的运河。运河早已干涸,只剩空荡荡的河床,他们凝视良久,陷入沉思。
与此同时,茫茫大海中,十艘巨型战舰劈波斩浪前行,气势磅礴。尤其是那五艘铁甲战舰,阳光下反射出冷冽的金属光泽,令人震撼又心生畏惧。船头猎猎飘扬的大明龙旗下,众人仿佛看到了海上守护者。
然而,令将领和士兵疑惑的是,舰队正驶向的方向似乎并非倭国,而是明国东南沿海。许多人不解,为何不去攻打倭国?在洪武号战舰的船舱内,征倭的主要将领齐聚一堂,朱政居于主位,冯胜、蓝玉等人按序分坐两侧,李景隆也在其中,他不知为何,竟主动请缨随行,誓言为国效力。
朱标对这一举动有些摸不透,但还是默许了他的请求。
言语间满是激昂之辞,一副胸怀壮志、不愿倚仗祖辈功绩坐享其成的模样。朱政听后,心中既觉奇怪又有些啼笑皆非,一时难以决断是否答应。
尽管如此,想到靖难首功之臣李景隆的威名,朱政也不敢掉以轻心。一番权衡之后,最终点头应允。
无论李景隆能力如何,对于此次征倭并无太大影响,只要关键战役不让他参与即可。况且,朱政也对李景隆的表现充满好奇,想看看这位声名在外的勋贵子弟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
就在朱政思索之际,性情急躁的平安按捺不住,先行出列,先是一礼,随即急切询问:“末将冒昧,请问大将军,我们此行是要去哪里?不是说去倭国吗?为何感觉是在往南走呢?”此言一出,冯胜、蓝玉、徐允恭、瞿能、李景隆等人也将目光聚焦于朱政,显然对这个问题同样疑惑不解。
听罢,朱政回过神来,笑着回应:“没错,我们的目标确实是征讨倭国。不过,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必须一并铲除,为百姓消除隐患。但这股倭患,并非全由倭国人造成!”
众人闻言,一时未能明白其中深意。片刻后,冯胜似有所悟,眼中精光闪烁,抚须追问:“将军的意思是我们先对付东南沿海的海盗?”“正是,老将军慧眼识珠!”
众人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明初的倭患不仅来自倭人,更有不少是由朱元璋平定天下时败退的敌人的残余势力所为,比如方国珍、张士诚等部下的遗党。他们逃亡海外,成为频繁骚扰沿海地区的海盗。
尽管众人对具体情形不太清楚,但也有所耳闻。朱政环顾四周,缓缓说道:“事分先后,依次解决。倭国固然要攻打,但这伙海盗也必须彻底肃清!”
彻底清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我反复思考后决定,先平息海盗之乱,再攻打倭国!
毕竟倭国在那里,跑不掉。
但海盗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大军出动攻打倭国的消息传出去,
他们一定会四处逃窜,到时要去哪里找他们呢?
等我们回来,他们又会卷土重来,不得不防啊!”说完,大家互相看了一眼,纷纷点头同意。
确实像朱政说的那样,倭国的老巢就在那儿,跑不掉。
可海盗就不一样了。
如果不一次性消灭他们,
一旦知道消息,他们就会逃跑。
茫茫大海,到哪去找?
难道要一直和他们耗下去吗?
等他们一走,又会卷土重来,烦死人了!
所以,先对付海盗,再攻打倭国,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在场的宋国公冯胜根据自己的丰富带兵经验,想到更多。
他眯着眼睛试探性地问:
“在我看来,大将军的这个策略,不仅考虑到了剿灭海盗的困难,
恐怕还有锻炼军队的意图吧?”
朱政听了,先是赞赏地看了冯胜一眼,然后笑着点头:
“没错,虽然我们的五万士兵都是大明的精锐,
但他们原本属于不同的卫所营伍,是新组建起来的!
尽管经过严格训练,
但在配合和指挥上还需要实战磨合!
而且,海上作战也需要让将士们熟悉一下!
所以,正好可以用这些海盗让他们小试牛刀。
之后再去攻打倭国,才能更稳妥!”
话音刚落,冯胜不禁连连赞叹地看着朱政。
他对朱政的军事才能以及领兵作战的天赋看得清清楚楚!
可即便如此,他心里还是对朱政能否带领这五万大军,承担灭国之战的重任感到怀疑。
毕竟,这和演武时与蓝玉等人小规模比试不同!
这是真正的战场厮杀!
而且,带兵数量从几千人骤然增加到五万人!
五万大军,统筹、调动、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掌握着五万大军的生杀大权,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