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胡惟庸传消息。
但很可笑的是,胡惟庸是第四个知道的。
第一个是负责追踪的锦衣卫汉子,第二个是皇帝朱元璋,第三个是太子朱标。
到最后第四个才是他中书右丞相胡惟庸。
甚至锦衣卫给朱元璋传递消息的时候。
胡惟庸正与几位重臣,在奉天殿里商议国事,朱元璋就坐在上头龙椅上,监国太子朱标站在他身侧。
这样的场合,锦衣卫是不可能能进去的。
但是又因朱元璋下过令,关于王敏的消息必须要第一时间送上去。
于是只能让太监总管白苟出来,接过写成的奏折,代为转交给里面给朱元璋和朱标阅览。
白苟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
只问了一句,必须要是现在送进去以后,转身便佝偻着身子,双手拿着折子走奉天殿中。
胡惟庸及几位重臣见状。
说话的声音顿时便低了下来,眼睛有意无意的看向他手中的那份奏折。
下意识地就想是哪里又出了什么事情?
不然的话,不至于现在这个时候,君臣商议国事的时候,突然又一份奏折过来。
朱标上前两步从白苟手中接过奏折,没有打开直接转交给朱元璋,顺便还对着胡惟庸和几位重臣露出个微笑。
几位大人继续,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没有人会是傻子,朱标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他们可不能不知道好歹。
于是一个个继续刚才的话,继续商议国事。
只不过在胡惟庸的眼睛里,多了些莫名的神采。
他是中书右丞相,是大明百官之首,依制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
所有的奏折按道理说,都应该要先经由他的手,整理阅览以后才会交到朱元璋,或者朱标的手里。
可现在就在他的眼前,居然有一封奏折直接到了朱元璋手里。
这不应该……
工部尚书李敏见胡惟庸面色有异,于是开口询问,“胡相,您……”
“奥……无事……”
胡惟庸迅速反应过来,拱手微笑,“突然想到了一些其他事情,抱歉,我们继续,我们继续……”
下面发生的一切,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就像小时候上学时,在下面做着小动作,以为老师看不到一样。
都不过是自欺欺人,想象不到龙椅上视线会那么清晰。
扫了一眼奏折,发现在右下角位置,有一处很特别的印记。
朱元璋看到以后又抬头,看了胡惟庸一眼。
而后才缓缓打开奏折。
奏折里面写的东西不少,送饭人为胡惟庸提供消息的过程。
还有送菜人,户部吏员的具体情报,籍贯何处,家中有人几口,经济状况……
甚至还有锦衣卫凭现有情报,推测出他们与胡惟庸扯上的大概时间段。
同时在奏折的最后面,还有一句总结。
陛下恕罪,卑职无能,暂时只有此小鱼小虾,望陛下宽限时日,卑职必能为陛下挖出大鱼……
将奏折合上,递给身边的儿子朱标。
朱标直接接过来就看,但还没看两眼就又抬头看向父亲。
这胡惟庸消息还真灵通啊!
他昨天下旨提拔的王敏,今天早上才算刚上任,中午饭都还没吃呢,胡惟庸家里居然都有消息了。
朱元璋轻笑着示意儿子,稍安勿躁。
胡惟庸身为中书右丞相,除了不管事的徐达以外,实打实的百官之首,要是连这点能力都没有,那才奇了怪呢。
不过就是手段有点糙。
若是李善长那个老东西来,锦衣卫不可能一下子就整出这么多消息。
站起身,朱元璋走下台阶。
胡惟庸几人见状连忙转身,对着他恭恭敬敬的行礼,齐声呼唤陛下。
摆手让他们不用如此多礼。
朱元璋面色如常的询问了两句,他们商议的如何了?敲定的有多少?
胡惟庸几人对视一眼,向朱元璋请求恕罪,他们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而后又各自将想法一一陈述,想着让朱元璋来定夺。
但是朱元璋听完以后,却是一个也没有采取,只是笑着看着他们,说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
国事天下事,更要如此。
多给了他们些时间,让他们好好再想想。
再说现在已经是正午时分,也该让他们歇歇吃点东西,等吃饱喝足了再继续商议也不迟。
胡惟庸几人闻言,连忙又行礼谢恩,纷纷离开了奉天殿。
朱元璋这话就是隐晦的逐客令。
他们又怎么会听不出来?
特别是胡惟庸,他心里对刚才那份白苟送来的奏折,里面的内容更加的好奇了,到底是什么呢?
看完以后,朱元璋居然直接把他们都给散了。
不应该是出了什么天灾人祸。
也不应该是北方的战事有什么状况。
那是…………?
等人都做完了以后,朱元璋又重新坐回到了龙椅,饶有兴趣的看着儿子朱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我姐是马秀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我姐是马秀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