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得最大那天,县文旅局的人带着几个摄影师来了,说是要拍一组“雪后长庚”的照片,放到旅游推广平台上。摄影师们刚到蓝花田,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薄雪覆盖在蓝花上,蓝色的花瓣从雪缝里探出来,像撒在白纸上的蓝宝石。小石头穿着红色的棉袄,提着盏迷你蓝星灯在田埂上跑,摄影师赶紧按下快门,说这张照片肯定能火。
拍完照片,大家又去了工坊。摄影师对着提取精油的设备拍了半天,还特意让工人演示了如何将蓝花放进提取罐。周教授拿着一瓶刚装好的精油,对着镜头介绍:“咱们的蓝花精油用的是最新鲜的花瓣,没有任何添加剂,不仅能滋润皮肤,还能缓解疲劳,是真正的天然好东西。”采访结束时,摄影师说:“长庚镇的冬天比夏天还美,等照片发出去,肯定有更多人想来。”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不少游客冒着雪来长庚镇。张磊的民宿天天满房,他雇的两个街坊忙得脚不沾地,还特意在院子里搭了个暖棚,供游客们喝蓝花茶、吃蓝花软糖。有个从上海来的游客,买了好几瓶精油和蓝花膏,说要送给朋友:“我是看了文旅局的照片来的,没想到雪后的长庚镇这么美,东西也这么好,下次我还要带家人来。”
圣诞节前几天,工坊接到了个大订单——城里的一家连锁美容院要订五百瓶蓝花精油。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工,王顺也特意多刻了些木托,张敬山则天天来工坊帮忙打包,说要保证每一瓶精油都完好无损地送到客户手里。订单发走那天,大家在工坊里办了场小小的庆祝会,陈建军敲着铜锣,喊着:“咱们长庚镇的精油,卖到大城市去啦!”
林砚青看着眼前的热闹,突然想起父亲的矿洞笔记里写过的话:“长庚山的宝贝,不仅在地下,还在地上。”他想,父亲要是能看到现在的长庚镇,看到大家靠着长庚蓝过上好日子,肯定会很开心。正想着,小石头跑过来,手里拿着张贺卡:“哥哥,这是妞妞画的,她说祝咱们的工坊越来越好。”贺卡上画着一片蓝花田,上面飘着雪花,田埂上站着一群人,笑得格外开心。
第十一章 春满蓝径
开春后,长庚镇的变化更大了。县交通局修好了从县城到长庚镇的公路,不仅路面宽了,还加了路灯,晚上开车来镇上也安全多了。公路旁的绿化带里种满了长庚蓝的幼苗,王顺说,等夏天花开了,这条路就会变成“蓝花大道”,让游客一进长庚镇,就能看到咱们的特色。
长庚希望小学的蓝花种植课也迎来了新的阶段。孩子们种的长庚蓝开始开花了,小小的蓝花在校园里连成一片,成了镇上的新景点。有次上课,陈阳指着一朵刚开的蓝花,对林砚青说:“林老师,我想把这朵花送给李薇姐姐,谢谢她帮咱们培育出耐寒的蓝花。”林砚青笑着点头,还帮孩子们把蓝花做成了干花标本,装在漂亮的信封里。
李薇的团队也有了新成果——他们培育出的耐寒长庚蓝不仅能在冬天生长,还能开出更大的花,花瓣里的有效成分含量也更高。县农业局特意给他们发了奖状,还把这种新培育的品种命名为“长庚雪蓝”。李薇拿着奖状,激动地对大家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还要培育出更多品种的长庚蓝,让长庚镇的蓝花走遍全国。”
清明前后,长庚镇举办了第一届“蓝花采摘节”。县文旅局帮忙宣传,来了不少游客。采摘节当天,游客们跟着林砚青和孩子们去蓝花田采摘,体验如何将蓝花制成花茶;在工坊里,大家还能亲手制作蓝花香囊,感受手工的乐趣。王顺在广场上摆了个木雕摊位,现场雕刻长庚蓝,不少游客都买了他的木雕当纪念。
张磊的民宿也推出了“蓝花主题套餐”,不仅有蓝花粥、蓝花炒鸡蛋,还能让游客体验住农家院、摘蓝花的乐趣。有个带着孩子来的游客说:“这次来长庚镇,不仅让孩子认识了蓝花,还体验了农家生活,比去游乐园有意思多了。”张磊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说以后还要推出更多特色套餐,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采摘节结束后,林砚青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地的信,是小雨写的。小雨在信里说,她在学校里给同学们讲了长庚蓝的故事,还展示了自己做的蓝花标本,同学们都特别羡慕,说也想来长庚镇看看。信的最后,小雨写道:“林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你一样,为家乡做贡献。”林砚青把信读给小石头听,小石头说:“等小雨姐姐来,我要带她去看咱们的‘长庚雪蓝’。”
初夏的时候,长庚镇又迎来了个好消息——经过申请,长庚蓝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意味着,只有长庚镇出产的长庚蓝,才能使用“长庚蓝”这个名字。镇长特意在广场上召开了庆祝大会,还给林砚青、周教授、李薇等人颁发了“乡村振兴贡献奖”。大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在广场上吃了顿“蓝花宴”,张磊做的蓝花馒头、蓝花豆腐汤,王顺刻的蓝花木雕,还有工坊里的蓝花精油、蓝花软糖,摆满了整整一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陆第一邪修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陆第一邪修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