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为李渊的西征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支持,使得唐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愈发明显起来。
此时靳孝谟、李孝常、桑显和的归降加入,不仅为李渊的军队带来了重要的军事支持,还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正在犹豫观望的隋朝官员,是投降以保全性命,还是誓死效忠隋朝?每个人心中估计都有了自己的选择。
靳孝谟,武功人,是隋朝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归降对唐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归降李渊后,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负责带兵安定边郡,公元619年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当地农民起义军梁师都,被俘获后,靳孝谟拒绝叛降,竭力谩骂梁师都,因此被梁师都处死。靳孝谟的死对唐朝来说是一种损失,他死后被追赠武昌县公,谥号为“忠”。通过靳孝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残酷现实。
李孝常,武功人,归降李渊后立下汗马功劳。武德元年(618年),封上柱国、义安郡王,出任利州都督。李孝常与唐太宗李世民产生矛盾,认为李世民会废了他,因此联合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等人密谋反叛。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李孝常的谋反计划败露,被李世民下令处死。
李孝常的人生反映了唐朝初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人野心与忠诚之间的冲突。他的失败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的覆灭,也警示了后世对于权力和忠诚的深刻反思。
桑显和是隋朝的虎牙狼将,协助屈突通镇守河东城,阻挡李渊南下关中。归降后,桑显和继续为唐朝效力,参与了唐朝的统一战争,在唐朝建立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成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李渊屯兵永丰仓和守卫潼关的战略计划十分关键。永丰仓是隋朝的重要粮仓,控制了它就等于控制了大量的粮食资源,这对于军事行动至关重要。同时,潼关作为关中的门户,其防御的稳固对于保护李渊的后方安全和继续进军长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渊起兵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到之处主动归降者甚众,正应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陇西公李建成得永丰仓又入潼关,连立战功,那么敦煌公李世民会甘于落后吗?我们且看下章。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