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盛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这个问题赵匡胤反复思考了许多遍。毕竟,前朝的教训历历在目,不得不防。
两年前,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
并将其分散到中央和地方,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为了实现真正的制衡,逐步将兵权分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枢密院、三衙等,实现了对军队的高度集权管理。
大唐分裂的最重要问题,是之后朝代最先要警惕的,赵匡胤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也进行了预防——
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被大幅削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赵匡胤深知,只有牢牢掌握军权,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这已经过去两年,“这天幕……”要是天谴两年前老天咋没有反应,赵匡胤吐槽。
更何况究竟什么是所谓的“天谴”呢?
全靠人为的引导!任何天生异象都可能成为政治的博弈手段。
古来多少神奇经历,不都是人为操持,但都有人为痕迹啊!
就连当年自己被动“黄袍加身”,也是经过人云亦云的宣扬和众多手段加持。
可这不同以往的那些变化——
人为根本不可能!
所以,这天幕……嘶……这到底是什么?
赵光义今天是想着进宫看望母后的。
在他一脚踏进太后的寝宫之后,杜太后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她还是如往常一样亲自为赵光义整理衣襟,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二人其乐融融,仿佛外界的纷扰被隔绝在之外。
天空的变化自然也映入了赵光义的眼帘,只是,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将给自己的命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元。
忽必烈下朝之后在皇宫接见完一位藏传佛教的高僧。
这位高僧向忽必烈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忽必烈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表示支持佛教的发展。
结束之后趁着天气正好,微风轻抚,他缓缓走上在皇宫的高台上,俯瞰着大都的繁华景象。
现如今的元朝面对的是多元的民族,不仅如此,还有多样的宗教信仰,冲突自然不绝,甚至愈加频繁。
最近忽必烈正在尝试开展他的解决之道——
自然不是扶持佛教!
忽必烈可不会无脑到专用一种宗教,全国上下思想被统一起来,那皇帝的位置可就是和尚说了算的。
朝中两派对立,都要相互牵制,平衡的愈加妥善,朝政才能顺利进行。
相同的招数自然可以同理可得。
所以忽必烈计划在后几天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也保护道教的庙宇和道士的生活。
道教可是汉族的本土宗教,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
统治的巩固自然需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牵制佛教,忽必烈对这一石二鸟的计划很自信。
至于其他宗教在华国,他认为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下面的水越浑,上位者统治才越有利。
但这天幕的出现还是着实让他有些震惊。因为,这简直超越了人力所造之功。即使自己也见识过天有异象,可之前的和这次的明显不同,至于有何不同他虽然不能说明白却也感知到了。
明朝。
洪武年间。
朱元璋坐在皇宫的御书房内,桌上堆满了奏折和文书。他正仔细审阅着,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突然,一名侍卫前来通报,说太子朱标求见。
朱元璋立刻放下了手中让自己很是头疼的奏章,示意侍卫请朱标进来。
不多时,朱标走进御书房,其身穿太子服饰,举止端庄,神情沉稳,步伐显得从容不迫,眼神中透出坚定与自信。
他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父皇,儿臣参见。”
朱元璋脸上挂满笑容,点了点头:“标儿,免礼。有什么事吗?”
朱标起身,“天空之中确有异动。儿臣已着手派人去安抚百姓。”
朱元璋看向朱标,目光中充满了赞赏:“标儿,你处理得非常及时,为父为你感到自豪。只是,这是什么样的异动?”
朱标微微一笑,谦逊地说:“儿臣不敢居功,都是父皇教导有方。关于这异动,是在一刻钟之前出现的,天空中央,忽然出现先浑浊方形图案,持续到现在,再没有其他变化。儿臣询问了宫内外的人,发现大家都能看到天幕的变化。”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标儿这样安排很好,那随我一起去外面看看……”
永乐年间。
朱棣站在宫殿的高处,眺望着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奇异景象。
天幕上浮现的异变,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安。
朱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和警惕,面上还是以往的冷静。
他挥了挥手,示意周围的士兵和大臣保持安静。转身对身边的将领说道:“此乃异象,诸位不必惊慌。我等应冷静应对,查明缘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法考备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法考备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