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我们理国公府也行啊。”
除了北静王外,八公中的七家俱是在瞬间有了选择。
贾家嫡脉这些年,死撑义忠亲王,却是一点好处没捞着。
也就是北静王在表面上对贾家亲热,并且帮着扶持王子腾。
贾家那点人脉都快祸祸光了。
若贾家真的能有一个能服众的新家主,八公家族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局面就大为不同了。
八家门生故旧,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力量,足占大周军中三成左右。
多个地方节度使,京营中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级别的过百人。
地方就更多了。
要不然隆正帝为何要拉贾家?
夜壶都有用处,况且是勋贵高门世家。
局面这么明显,贾芸都封伯了,必要大用。
而且贾芸还有自己的产业,还在蓬勃向上,又能掌军,又有产业,不就是当年的荣国公贾源?
这还不合作,想什么呢?
继续死撑荣宁嫡脉?
图什么?
局面有如此变化,贾赦,贾政,贾珍看的目瞪口呆。
但忠顺王就在不远处镇着。
连北静王也没说话,廉,智,勇,礼诸王,还有宁郡王都是默默看着。
这一次大胜后,诸王的威望和话语权明显下降了。
他们一开始散布悲观论调,于战事并未有寸功,这一次打赢之后,隆正帝声望大涨,诸王自是大受影响。
很多依附诸王的官员有了新的权衡和考虑。
士子群体,对诸王原本颇有好感,因为隆正帝比较苛刻精细,对士人没有太多的照顾和优待……但国战之后,明显在士人群体中,隆正帝的形象也改变了许多。
这些变化是相当明显的,也是令诸王神色阴沉,却毫无办法。
忠顺王对眼前一切,当然极为满意。
对贾芸更是无比欣赏。
眼前这一切,可都是与贾芸有关。
……
献俘快要完成,有不少官民百姓都散去了。
贾芸将赐物交给随行的周致诚几个,接着便是走到招手的忠顺王身旁。
“王爷有何吩咐?”
忠顺王眼中满意之色相当明显,打量了贾芸几眼后,更是面露笑容。
贾芸仍是那副淡然从容的模样,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城府,和那几个沮丧的贾家嫡脉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芸哥儿有何打算?”
贾芸看看眼前的中年王爷,知道对方是想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全力经商,写书,搞车行?
车行已经又壮大了许多。
这几个月下来,虏骑威胁下车行在蓟镇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车行一直在蓟镇运粮和输送军需,整个地方都看在眼里。
战事一结束,返回的商民百姓订单就如雪片般飞来。
又由于战事原因,大量车马被征召,所以西岭村那边加班加点的造车。
皇差当头,不需避讳,所以购入大量钢材精铁,不似之前还有点遮掩小心。
这几个月时间,贾记大车数量已经过万。
南方路线,早越过大名府,直抵开封。
东南方向,抵德州,临清,济南,青州,兖州,涵盖大半山东。
继续南下抵徐州,扬州也是迟早的事。
但也就止步扬州了。
就算马车费用不高,时间效率比运河要快的多,但太远的话物流成本就远高于漕运,哪怕扣除时间成本,对很多商人还是不合算。
南方的河道诸多,很多地方河流纵横,官道少而窄,县道,镇,村道路更是很多地方只容一车独行,两车交错都难,且多是年久失修。
没办法,人家江南大船行于江河之上,小船直抵家门前,马车再好,也难以和水运船泊抢生意。
哪怕是几百年后,后世的火车飞机加高速公路汽车货运已经极度发达,但真正的经济核心重地还是在南方,因为船运更具性价比。
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大量的船只把内地原材料运到沿江工厂,生产出成品后通过港口出海贸易,北方怎么比?西北西南怎么比?
后世两大发达地域,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大量工厂配原料基地生产出口,依托的就是长江,运河,珠江等水系。
在现代发达社会都是水运为先,在这个时代想用马车代替船只当然是没有半点可能性。
所以,至扬州为止。
西北方面,至陕西镇为止,再往西,路更远,道路条件更差,工商业也并不发达,得不偿失了。
南边就是抵开封为止,开封是中原核心城市,打唐中后期,开封就成了中原核心。
原因也简单,有多条水道直抵开封。
黄河沿城而过,还有北宋时期开发的运河,还有济水等各条水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看的出来,州桥那里船只众多,帆桅连绵成片,大量水手,苦力在河边上货,下货。
开封的繁荣,和水运分不开。
要不然,以当时的陆路货运能力,要保障百万人口大城的供给,常年得动员几百万人奔走于途……这根本就不可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