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个好主意,"那位士绅点点头,"但监管必须严格,否则......"
"自然,"范景文说,"我们已经起草了《银庄章程》,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和监督制度。"
就在这时,又一个消息传来:扬州盐商集体表态,愿意投资新式盐场建设,还要捐资兴办工艺学堂。
"这是个好兆头,"朱聿键欣慰地说,"盐商们向来最谨慎,他们都愿意投资,说明新政确实有前景。"
"陛下,"李修然说,"不如我们去秦淮河畔看看?让大家亲眼见识新政带来的变化。"
片刻后,一行人来到秦淮河畔的示范工坊。工坊外墙面一新,显得格外气派。但真正让人惊讶的是里面的景象。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十几台崭新的织机正在运转。工人们不再需要用脚踩踏,只要转动手柄,织机就能自动运作。更令人惊叹的是,织出的花纹比传统织机更加精美。
"这是改良版的提花机,"李修然向众人介绍,"由苏州老匠人和西洋工匠共同研制。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织出更复杂的图案。"
"这些工人......"周明德注意到,"怎么有不少女子?"
"正是,"一位女工站出来,"以前我们在家织布,一天最多织两尺。现在用新机器,不仅能织六七尺,工钱还更多。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夜校,教我们认字读书。"
众人又来到瓷器作坊。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巨大的拉坯机。
"传统拉坯全靠脚力,很耗体力,"李修然解释,"这台新机器采用水力驱动,匠人只需专注于器型的塑造。现在我们的青花瓷已经能与景德镇媲美了。"
"这些工匠,"范景文问,"都是从哪里请来的?"
"有老匠人,也有新学徒,"工坊主管答道,"我们设立了学徒制,老匠人教技艺可以得到额外补贴。年轻人学得快,现在已经能独立操作了。"
正说着,一阵欢声笑语传来。原来是工坊旁的夜校下课了。十几个年轻工人抱着书本走出来,还在热烈讨论着什么。
"他们在学什么?"朱聿键好奇地问。
"除了认字读书,还有算学和工艺制图,"一位年轻教师走上前来,正是艾儒略的学生,"最近我们还加入了《格物入门》课程。"
"格物?"周明德皱眉,"这不是西洋之学么?"
"大人有所不知,"那教师恭敬地说,"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比如,为什么水能推动机器?为什么不同的土壤长出不同的庄稼?这些知识,对改进生产大有帮助。"
就在这时,一阵香气飘来。众人循着香气来到工坊后院,看到一片整齐的试验田。几个农户正在查看稻苗。
"这是从江南各地收集的水稻品种,"李修然介绍,"我们在这里试种,选出最适合本地的良种。去年光是这项改良,就让周边农户的收成增加了两成。"
一位老农激动地说:"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新法子,省力又高产。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也爱学这个,不用再像我们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朱聿键听得连连点头。他深深明白,真正的改革不是一纸命令,而是要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陛下,"范景文说,"臣建议将这些成功经验编成册子,发往各地推广。"
"不够,"李修然说,"光有册子还不行。我们要在各府建立类似的示范点,让百姓亲眼看到,亲手试试。要用事实说话。"
"说得好,"朱聿键环视四周,目光中充满坚定,"这才是真正的新政——不是靠强迫,而是让人心服口服。传旨,即日起在江南各府推广此法,所需经费由户部专款支持。"
周明德等保守派大臣面面相觑。他们不得不承认,眼前的一切远比想象中更有说服力。
离开工坊时,天色已近黄昏。秦淮河上,画舫纷纷亮起灯火。但今天的秦淮河畔,除了往日的歌舞笙箫,还多了几分新气象。
"看,那是新建的天工阁,"李修然指着河对岸一座雅致的建筑,"专门展示各种新发明和技术图纸。现在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来这里学习。"
"这倒是个新鲜事,"朱聿键饶有兴趣,"不如我们也去看看?"
天工阁里,正在举办一场特别的展览。墙上挂满了各种机械图纸,还有实物模型展示。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一个巨大沙盘,展示的是太湖水利新规划。
"这是我们的'兴水利、除水患'计划,"一位年轻的水利师解释道,"结合新的测量技术和算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水情,提前做好防范。"
"有意思,"周明德认真打量着沙盘,态度明显软化,"这确实比传统方法要科学得多。"
"不止于此,"那位水利师继续说,"我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水力推动机器。将来,这些技术可以用在纺织、碾米等各种工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双子海图:霸者航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双子海图:霸者航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