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海禁,增加对外贸易,这是在动摇国本!"一位保守派官员愤然道。
商务司主事陈存仁不慌不忙:"诸位可知道,自从开放海禁以来,仅南京一地的税收就增加了三成。这些钱可都是用来养兵备战的。"
李修然适时走近:"诸位,让我讲个故事。"他说起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以及明朝中期因闭关锁国而错失的机遇。
"商贾之道,原是我华夏所长。如今重开海禁,不过是恢复祖宗旧制罢了。"
评议院内,一起特殊案件引起轩然大波。
"陈大人,"评议使严厉质问,"你曾在崇祯朝任职,后降清,现又归顺朝廷。如何解释这些行为?"
被质询的陈大人面色苍白:"下官...只是被形势所迫..."
李修然站出来:"与其追究过去,不如看看他归顺后的表现。据商务司报告,陈大人主持的盐政改革,为朝廷增收白银十万两。"
朱聿键闻讯亲临:"重要的不是人犯了多少错,而是能改正多少错。这才是评议院设立的初衷。"
夕阳西下,金陵码头。一艘远洋商船正缓缓靠岸。
"荷兰使团到了,"李修然对朱聿键汇报,"他们带来了最新的造船技术和火器制造方法。"
"这些西洋技艺,当真有用?"朱聿键问。
"陛下请看,"李修然指向江面,"那艘新式战船就是按照改良图纸打造的。航速提高三成,火力更是翻倍。"
午夜,御书房。朱聿键正在审阅一份特殊的人事安排。
"这份名单,"他指着文件说,"新任命的六位阁臣中,有三位是降而复归的大臣。会不会引起非议?"
李修然解释:"正因为他们有过教训,所以更懂得珍惜机会。况且,这些人都经过评议院严格考核。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真才实学。"
"比如这位吴大人,"他继续道,"虽然曾经投降,但他在河工方面的才能举世无双。现在长江水患频发,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一个月后,南京城内。
"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立国之本。"李修然带着朱聿键微服私访。
街边的粥铺里,一位老者正在讲述:"自从新政以来,赋税轻了,工坊多了,连我这把老骨头都找到了活计。"
"陛下看,"李修然指着热闹的街市,"这才是真正的国力所在。"
朱聿键点头:"朕明白了。所谓新政,归根结底是为了百姓。"
秋日,李修然在夫子庙讲学。台下既有传统儒生,也有新入仕的实务人才。
"何谓道?"他问道,"道不是固守不变的教条,而是随时而变的真理。我们今日的改革,正是践行'与时俱进'的古训。"
一位老学究提问:"先生所言极是。但如何在变革中不失其本?"
李修然笑答:"就像这条秦淮河,千年流淌,水性永恒,但每时每刻的河水都在更新。这就是变与不变的真谛。"
一年后,朱聿键在御笔亲书的诏书中写道:
"新政推行以来,朝野同心,内外交泰。此非朕之功,实乃众志所归。今后,当继续秉承革新之志,行变通之道,创盛世之基。"
李修然看着这份诏书,想起了那些激烈的争辩、艰难的抉择,以及最终的柳暗花明。他在日记中写道: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南明的中兴之路,或许就是要在守与变、新与旧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一场改革,更是一场文明的自我更新。"
南京皇宫,一座偏僻的花园凉亭内。
月光如水,照在三个人的身上。
"今夜请二位陛下来,是想讲一个旧事,"李修然沏了一壶茶,"关于正统年间的那场夺门之变。"
崇祯帝和朱聿键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不安。
景泰帝夺取政权后,囚禁了被鞑靼人释放的英宗。表面上看,他是为了稳定朝局。但实际上..."
李修然缓缓讲述着那段历史:
- 英宗被软禁在南宫
- 朝臣分成两派相互倾轧
- 景泰帝在位期间战战兢兢
- 英宗复辟后的疯狂报复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他问道,"整个大明元气大伤,文官集团分崩离析,为后来的党争埋下祸根。"
"这..."朱聿键握紧了茶杯。作为新君,他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局面。
崇祯帝则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这些日子的患得患失,不由得冷汗直流。
"其实,"李修然继续道,"比夺门之变更可怕的是土木堡之变后的朝局。景泰帝和英宗,原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却因为权力而反目。"
"李先生为何要讲这些?"崇祯帝突然问道。
"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李修然直视两人,"现在的局势,何尝不是一面镜子?"
朱聿键霍然起身:"先生是担心..."
"是的,"李修然叹道,"我担心历史重演。虽然现在看似平静,但暗流汹涌。朝中已经有人在挑拨两位的关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双子海图:霸者航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双子海图:霸者航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