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看释迦牟尼佛《本生经》,他就比较多元化。释迦牟尼佛有时候做国王,做狮王,他做大富长者,他做兔王,做鹿王,做蛇王,各种相状都现。
那当然,这就是每一个人的因地发的愿不一样了。就是有些人他发的愿很单纯,他今生发这个愿,来世也发这个愿,他就遵循固定的模式在创造他的应身佛。有些人的模式是多元化的。反正应身佛就是,你发什么愿,你修什么行,未来就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相貌。
子二、颂总授一切声闻记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前面授完了五百弟子以后,佛陀就要为五百弟子以外的人授记。说“迦叶汝已知”,在座的五百弟子成就大阿罗汉的心自在者,乃至“余诸声闻众”,一千两百个弟子扣掉前面五百弟子,就剩下的七百个常随众,这些人有些在,有些是不在场。那么佛陀说,如果是不在场的,你代我来跟他们宣说,他们未来的成佛“亦当复如是”,就是也是一样,法号叫普明,国土、眷属、法运、寿命完全一样。
蕅益大师说,声闻人跟菩萨是不一样。虽然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进入涅盘的时候,成就我空,了分段生死的时候,真理是一样的,他们的判教完全一样,因为判教是根据无为法。但是他的权法,方便法门不一样。菩萨重智慧,菩萨一般会广学多闻,成就辩才。声闻人他不广学,他修禅定,他事修强。所以你看他未来成佛的时候,一般声闻人的国土里面会有很多的神通禅定的现象出现,这跟他因地的愿望有关系。
但是你看释迦牟尼佛就不一样。释迦牟尼佛,你看佛陀的戒律里面,佛陀是严格不准许弟子们随便显神通的。除了有一个人例外,就是目犍连尊者,因为他比较知道分寸。就是你没有利他的因缘,你显神通,佛陀是要诃责的。乃至于你是阿罗汉,也是要诃责的。但是你看有的国土,他是开放你,你可以显神通,游诸十方国,供养诸佛,然后放大光明等等,这个就是不太一样了。就是每一个国土的因地,发的愿不同,他招感的眷属不同,他们所好乐的法门也有所不同。当然方便道就是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就是每一个人,反正你摄受你有缘的众生,他摄受他有缘的众生,十方诸佛就是各人摄受各人的因缘。
壬三、欢喜领解 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重颂
前面佛陀为千二百弟子授记以后,那么在座的五百弟子(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五百弟子,因为五百弟子全部都在座)就表示欢喜跟领解。这以下有长行跟重颂。
癸一、长行 分二:子一、经家叙喜;子二、自陈领解
长行当中先看子一的“经家叙喜”。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佛陀为千二百弟子授完记以后,五百弟子出来表态了,表达他的心情。他什么心情呢?他两个心情:第一个叫做“欢喜踊跃”,第二个是“悔过自责”。
先看他第一个心情。他听完以后,欢喜踊跃站起来。站起来以后呢,向佛陀顶礼,悔过自责。所以既欢喜又悔过。那么阿罗汉是三明六通八解脱的一个大功德的境界,他为什么是悔过自责呢?我们看后面就容易说明。
子二、自陈领解 分二:丑一、法说;丑二、喻说
丑一、法说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阿罗汉的悔过,这以下他自己会说。他说,“我等常作是念”,这个常是指什么时候开始?就是证得阿罗汉开始才有这个念想。就是我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我经常会生起一个想法。什么想法呢?“自谓已得究竟灭度。”我整个修行已经功德圆满,这是阿罗汉普遍的想法。阿罗汉总是认为,佛陀跟我是完全一样的,佛陀只是叫大阿罗汉,所以佛陀往生以后也是进入偏空涅盘。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到法华会上,“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我现在才知道我证的空性的涅盘,相对佛陀的这种中道实相,这种即空即假即中来说,那就好像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一样。“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就是说,学佛本来是要成就中道的一心真如的智慧的,我们却以小智慧,以我空智慧为满足。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来说明阿罗汉的过失,叫做“封小失大”。蕅益大师讲这四个字,妙就是妙在这个“封”字,这个封就是封闭。诸位!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千万不要看不起小乘法,那你就有谤法的过失了。佛陀讲得很清楚,涅盘寂静是没有错的。这是因为你这个成佛之道太远,你从凡夫到般若道要走一大阿僧只劫,这当中很多生死的障碍,所以佛陀安立了这个权法的空性的寂静,是对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