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以下合法。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那么这件事情,是谁能够知道过去这段往事呢?只有佛陀可以。佛陀可以知道彼佛,就是大通智胜佛灭度以来,经历过这么无量劫的时间。因为佛陀有无障碍的智慧,时间无障碍,空间无障碍,所以能够知道这尊佛当初是怎么灭度的,当初有什么样的声闻弟子,还有菩萨弟子,他当初是怎么教化的等等。而且佛陀知道这件事情,就好像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那么,为什么佛陀能够看过去这么长远的时间就好像今天发生一样呢?佛陀就强调一件事:“诸比丘当知”,佛陀的智慧跟凡夫的智慧可不一样,佛陀的智慧叫做“净微妙”。“净”是佛陀亲证清净的本体,“微妙”是这个本体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就是从空出假所发现的这种作用。这个“净”就是我们下面说的无漏,佛陀的心是无漏的,没有攀缘心的烦恼,所以他的作用能够“无所碍”。“无所碍”指的是他的空间,他能够遍满广大的空间,什么地方下多少雨,什么地方有多少的石头,佛陀清清楚楚。而且“通达无量劫”,能够时间无障碍。所以,佛陀的心,因为他离一切相,所以他才能够即一切法。
有关这一点,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说明。我们看附表第十九。附表第十九先把佛陀的知见久远作一个说明,蕅益大师用一句话来做一个总持,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离此“当念心性”之外,, 别无去来实法可得。由“无明”故,妄计迁灭。于迁灭中,有忆有忘。就彼“所忆”,有远有近。然“所忆”若远若近之事,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
且如吾人追忆十年、二十年事,亦复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来竖彻三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
我们来说明佛陀的知见跟凡夫的知见的差别。
佛陀的知见就是,他能够知道当下一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就是这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影像。从佛陀的角度,时间没有流动。我们可以这样讲,佛陀的生命当中没有这种生灭流动相,佛陀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过去、未来的概念是我们凡夫自己造成的,所以佛陀说,我们凡夫在不生灭中妄见生灭。就是我们自己看到生灭,我们一个人做梦自己看到生灭,其实一切法是没有生灭的。
本来一念心性看一切法是当下具足,我们凡夫是怎么弄的,把它弄成有生灭呢?
这以下看第二段。我们凡夫有一个问题,一种有所得心。有所得就是取相分别。我们曾经吃过一个美好的东西,你受用,那表示你有福报,它过了就过了。但是我们不行,我们要把这个相状怎么样?把它取下来。曾经吃过一个很好的面条,就把这个滋味的相状取下来,放在心中不断地回忆。好了,因为我们在心中取了很多相状,就开始变成一种对比了,产生生灭的迁流。
在生灭迁流当中,有的东西你印象深刻,你特别在乎的,你就把它取下来。把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取下来,就有所谓的忆持。有些东西跟你没有缘的,你就选择忘失。因为你心中有一种选择性的忆念跟选择性的忘失,就造成了远近的差别。你能够记住的就产生一个近的时空,你忘记的就创造一种远的时空,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投入了这个假相,把这个时空变成生灭迁流了。
其实,从真实义来说,从诸法实相来说,我们所忆的远近的事情,都是一念心性所变的相分,别无他法可得。《楞严经》说,这个世间上本来就是一个水,一大片的海水,因为我们执着某一个水泡,所以就失去了广大的海水。你执着这个水泡,你就被这个水泡给限住了。就是说,你执着某一件事情,你的心就住在上面,你就被它给抓住了,你就被它给限制住了。然后呢,然后你就失去广大的知见,就这样来的。因为佛陀的心中无所住,所以他看什么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
这以下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今天回忆过去十年、二十年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你特别执着,而且不断地回忆,那你也会觉得说恍如今日,就像今天的事一样。所以说,其实心性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心性本来竖穷三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镜子在看事情,看山河大地,它没有远近的概念,它全部当下显现。
所以你看禅宗讲一句话说得好。禅宗,它的好就好在哪里呢?它喜欢用生活的事情作譬喻,它不跟你谈玄说妙。禅宗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它为什么能够享受这么广大的花花草草?春夏秋冬,花草随着夕阳各种变化,青山能够了了分明。因为它不动。青山因为如如不动,所以它能够享受春夏秋冬四季花草的变化。如果青山执着哪一个花草,那它就不能够叫青山了,它就变成陷入在某一个影像上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