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看,藏通别圆四教都必须要操作空性涅盘,没有例外,只是他们操作的方法技巧圆教最圆满。因为圆教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如梦如幻,所以,他用如梦如幻的城来抵抗如梦如幻的生死。这个就是化城的意思。整个菩萨道一定要先解脱,先经过解脱道再经过菩提道,没有例外。这个叫三乘共坐解脱床。
这个<化城喻品>就是这样安立。就是,从圆教的角度,涅盘就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种寂静相而已,离开一念心性,没有一个真实的涅盘可得。这个是从佛陀的角度来看事情。
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要义,先看其中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本经迹门,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显一佛乘之实相,法说周化上根,譬说周化中根,以下故有因缘周,令下根破执生解,舍权入实,方得授记作佛。本品经文大分为二:
我们先解释这段总说。
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分成两科,一个是迹门,一个是本门。迹门就讲到开权显实,讲到佛陀的智慧;本门就开近显远,讲到佛陀的功德。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佛陀智慧,佛陀智慧叫开权显实。开权显实,从理论上叫开权显实,从实际修学来说叫做会权入实,答案都一样,都是讲一佛乘。从理论就是开权显实,从实修叫会权入实。总而言之,把三乘的教法回归到一心真如,显一佛乘的中道实相。
那么这当中有三段的说法,第一个,法说周,摄受上根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譬说周就是摄受中根的,四大弟子;以下的因缘说周又摄受其他的千二百弟子,这因缘说是摄受下根人。
为什么说因缘说呢?
“令下根破执生解,舍权入实。”二乘人对涅盘是很坚固地执着的,所以他必须要再教育,透过这个化城的思想,才能够放弃空性的涅盘,而入自性功德力,才可以授记作佛的。
二乘人,当然也不错了,能够了生死,也值得赞叹,这身为一个尊者。但是从成佛的角度,他有两点要改变:
第一个,就是他的智慧要再提升。就是他这个执着,对法执太重。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二乘人的根性对苦,痛苦,他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一般人痛苦过了就算了,二乘人对痛苦有很深的感受,“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对于曾经伤害他的轮回,是极度地厌恶的。人的情绪是相对的,你特别讨厌一个东西,你一定会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来取代,所以他对空性的涅盘也特别地好乐,他把它当作唯一的皈依处。
当然,在成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也会善用涅盘寂静,但是我们是善用而不是执着。而二乘人不是,二乘人是抓着涅盘不放。那你不放弃涅盘,你就没有菩提。心中的影像,不管这个影像再好,你抓住一个影像,你就不可能回归心性了。你执着镜子上的灰尘,你就永远回归不到镜子,这个灰尘不管它多漂亮。我再讲一次,灰尘就是灰尘,你执着灰尘,你就回归不了镜子,道理就这么简单。
所以二乘人第一个问题,他是智慧有问题,法执太重。在修学当中他曾经好乐的涅盘寂静,佛陀要他放弃,他有困难,就是智慧有问题。
第二个,他信心不够。我长时间在涅盘当中,我的心已经是心如死水,我能够再发菩提心吗?即便他理论懂了一点,你说我真的能够从空出假,重新燃起我度化众生的热情吗?他对自己信心是不够的。
他智慧不够,信心也不够,所以必须佛陀再讲<化城喻品>。蕅益大师说,其实下根人,就是所谓的千二百弟子们,经过法说、譬喻说,不是完全不懂。理论上是舍利弗尊者在法说开悟了,理论上说是中根人四大弟子在譬喻说开悟了,但是在座的下根人也点点滴滴得到了启示跟教化。只是他心中的两大盲点还要再一次突破:第一个是信心问题,第二个是智慧问题。所以佛陀必须再讲因缘说,彻底断除他的疑根,那就是讲这一段。
所以这一段是说明,佛陀讲完法说、譬喻说为什么要讲因缘说呢?因为这些人的心中有很深的疑根,必须要进一步地说明。
一、述说宿因。佛叙说过去久远,大通智胜佛弘化因缘,令下根声闻,忆念过去退大取小事缘。
因缘说有两个主题:一个讲他过去的因缘;第二个讲到一个譬喻,一个化城的譬喻。先看过去的因缘。
佛陀为了拔除这种下根声闻的疑根,就讲了过去所发生久远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牵涉到三个人:一个大通智胜佛,一个释迦牟尼佛,一个声闻弟子。那么这三段因缘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到经文我们详细说明。总之,这段因缘,佛陀讲完以后,声闻弟子整个疑根彻底拔掉。
这段往事对声闻人太重要了,其实他们在过去都曾经信解大乘的《法华经》,也发菩提心了。就是说,你怎么对自己没有信心呢?你过去都发过菩提心了,你现在只是暂时地忘失而已。所以,佛陀的大智慧,把过去这件事讲出来以后,声闻弟子就信心具足了。这第一个,讲到过去一段往事。这段往事讲到他当初学《法华经》,后来又退转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