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二、合追诱敕教取意
父子相见以后,佛陀采取了两个方法:一者,追;二者,诱。我们看经文。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
初次见面,这个穷子前面并没有这么表白他的心情,说我刚开始见到佛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说“我等以三苦故”,我们说过大乘善根有些会退,有些不会退,对痛苦的觉知、感受是不会退的。所以,这个穷子可以说历尽了整个六道轮回。这个地方包括了苦苦。苦苦特别指的是什么呢?三恶道。地狱的刀山油锅;饿鬼的饥饿口渴;畜生的系缚打杀。这种极度的痛苦叫做苦苦。那么什么叫坏苦呢?就是人天的快乐果报。穷子他也不是完全造罪,他有时候也修善,他造善以后出现了富贵荣耀。但是这个富贵荣耀到最后怎么样?面临死亡的问题,就是坏苦,它会破坏。所以,他这个快乐本身不是苦,但是快乐里面有痛苦的危机在。就好像我们说,一个美好的食物是甜美的,但是里面有毒药,这就叫做坏苦。第三个是行苦。行苦特别指的是谁啊?就是五浊恶世,就是人寿到了两万岁以后,他的身、受、心、法活动太炽盛,躁动不安,因整个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的不安稳性,叫行苦。这个是遍于整个三界六道的。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穷子不能够马上接受大乘的菩萨道,因为他受到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种折磨。所以他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受诸热恼。长时间地在热恼跟不安稳的状态,到三恶道是受痛苦的逼迫而热恼;到了人天,快乐,但他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这个快乐什么时候要失掉,所以他老是活在既热又恼的一种不安稳状态。这第一个。第二个,这不是外境而已,他内心也有问题,迷惑不知。长时间地受过外境的刺激,他内心不断地有颠倒妄想来干扰他。
受诸热恼,就是外境的伤害;迷惑不知,内心颠倒妄想的干扰。所以结果就只有一个,叫做“乐着小法”。
乐着小法,蕅益大师给它四个字解释,说这个穷子刚开始遇到父亲是什么心态?叫做“厌苦欣空”。就是说,对三界的苦有极度的厌恶,所以他遇到广大财富的这个长者,他不求荣华富贵,他也不求珍宝,他就希望一个空,希望一个寂静安稳的环境,就这样慢慢地、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就好。这是他的心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这个穷子拒绝了大乘佛法的召唤?因为他受诸苦恼,迷惑不知,乐着小法。这是他的一个心态。
当然,佛陀用大乘佛法来追他,不行。以后佛陀改变了策略。我们看下一段。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盘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佛陀把过去的这个二乘人追回来以后,就知道他的大乘善根退了,所以就让他在家里面待着:你现在哪儿都不要去,在我这边工作,你反正也是要打工,那你干脆就在我家打工好了。
为什么说小乘的家就是大乘的家呢?我们前面一再说过,小乘的空性跟大乘的真如是一个东西。不是说离开了大乘的真如另外有一个空,不是这个意思,二乘的智断就是大乘的无生法忍。只是小乘的空性,他不能回光返照的时候,他执着那个空性。但是那个空性,就算你不承认它是真如,但是它的背后就是真如。就好像穷子,他执着在大富长者家打工,但是他还是住在大富长者家里面。就是这样子。
佛陀善巧方便,就说,好,你不能接受大乘的真空妙有,佛陀就怎么样?“为实施权”,把妙有这一块先遮起来,先讲空性。小乘人是这样子,他被有为诸法搞怕了,所以他变成一种怎么样?他坏的不要,好的也不要。反正在小乘的观念里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管你是有为的生死诸法,不管你是有为的功德庄严,只要是有为诸法,对他来说,他认为都是伤害。
所以佛陀说,好,那我们不谈有为法,我们谈无为法。佛陀让我们怎样?思惟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所要修的是什么?我空的真如,先求空性。声闻人他这个时候得到空性以后,这个法跟他的心完全配合,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这个机、法相应,产生他强大的愿望,所以“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他就很快地证得我空的真如,消除内心的见思烦恼,就是一种不干净的东西。“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盘一日之价”。这个地方的“勤加精进”,就是因为满足他的愿望,所以成就了他涅盘的少分功德。涅盘虽然没有功德庄严,但是它能够怎么样?满足他衣食的温饱。这个声闻人求的就是安稳的环境,衣食的温饱。
“既得此已,心大欢喜。”他就觉得,不错了,起码我不用去流浪了,我不用为衣食奔忙了。我在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面,不再受风吹雨打日晒,就觉得满足了。所以他就觉得“所得弘多”,起码我已经不再经历生死轮回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