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加上第一句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来看:“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诸位!你要讨厌色身之前,先做一个动作,先把心带回家。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你不要一开始就扑上去,就是你不能站在色身的角度去讨厌它。你要认为色身是真实的,去讨厌它,那你以后就跟色身完全无缘。你如果修得好,可能你要先到四空定,就是无色界。无色界就是讨厌色身,把色身空掉了。其实色身是空不掉的。诸位!五蕴是因缘所生法,色受想行识是通十法界的,色身空掉是不正常的,色身只能转变,不能断灭。它不像烦恼,不像业力,那叫多余的,那是遍计执,那是可以消灭的。依他起性是不能断灭的,色身怎么能够让你断灭呢?
我要怎么样能够破除烦恼,又不坏因缘所生法,又不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来,第一句话:“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怎么有色身的?是我们过去生的临终的时候,一念的爱取烦恼,那再加上我们业力的牵导,看到父精母血的结合。所以恩爱迷情的心法,一个颠倒妄想跟这个业力所变现的,这个父精母血的结合,才虚妄有此色身。
这个“妄有身”很重要。也就是说,色身是怎么回事?是我们一念心,因为业力跟烦恼的和合变现出来的,它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影像。这样子讲那就是“借假修真”了。那这个影像有什么好断的呢?虽然是如梦如幻,但是还是要断,我们要借观照色身的不净,来断我们心中的烦恼,不是要断色身。诸位!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其实没错。所以不净观只是一个方便说,因为我们喜欢色身。喜欢异性叫做淫欲心,喜欢自己的色身叫身见。那佛陀的方便就是说,问题在于你心中的烦恼,不是色身。你看阿罗汉,看到漂亮的色身他也不贪爱嘛。那怎么办呢?我们透过一种方便门,权法。就是说,我们透过观察色身不净,来调伏我们心中的贪爱烦恼。这个方法就对了,这样的修学就完全没有后遗症。用如梦如幻的法药,来对治如梦如幻的五蕴。所以你整个修学一定要安住实法中,一定要先安住,才能够谈调伏。就像你打少林拳,一定要把马步蹲好。所以你看,你整个观身不净,你把第一句话读完再来读后面的话,那叫做“会权入实”,那就不是解脱道。
所以,我们《法华经》的修学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同时修学。调伏爱取是个解脱道,但是你安住一念心性,变成菩提道。你多一个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来对治如梦如幻的不净色身。那么这样子,就把一种断灭的概念做了一种转化:我不要有漏的色身。所以你看我们净土宗一定是两句话的,“厌离娑婆”,一定有下一句话,“欣求极乐”。没有人只修厌离娑婆的,不然你到最后跟阿罗汉一样。你不要娑婆世界,你要去哪里?所以,你少修一段,这个因地就不圆满了。净土宗,我们要把娑婆世界的五蕴身心看破放下,但是你要怎么样?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欣求。大乘佛法都是这样,都是转变,关键点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过去我们在〈方便品〉也一再强调一个观念,你要改变因缘所生法,你自己要先跳脱因缘。所以为什么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先把心调整好了,再来对治。
好,再看第二个,观受是苦。对感受是怎么观的,我们先看这段论文。
二、观受是苦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苦果实堪悲,辛酸难比。
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好,我们也是一样,实法先不看,先看权法。
说这感受是怎么回事?“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快乐跟痛苦是不能主宰的。四念处有别相念、总相念。虽然观受是苦,但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个智慧是互相操作的。它是先观无我,就是人生的快乐跟痛苦你说了不算,是过去的业力决定的,所以业感是不能主宰的,痛苦跟快乐是由业因决定的。先说明感受的来源,是由业力变现出来的。
痛苦的果报当然是觉得辛酸。快乐的果报虽然有一时的荣耀,但是你别忘了,无常败坏!所以从不坚固的角度,它也是痛苦,因为它让我们过度地期待而产生失望。所以结论:“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诸位!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你也观想一下,如果你对感受一路看起来,它是痛苦的,是无常的,不可控制的,你没办法作主的,那你对感受就完全放弃了。但是你别忘了,弘一大师讲一句话说,修大乘佛法的人,心志要苦,意趣要乐。你看一个人,修行老是苦苦恼恼的,你说这个人也可以修大乘佛法吗?没办法。当然你不能把自己修得太快乐,太快乐你就没有出离心。但是你一路的悲观,其实也不利于菩提心的。你自己都没有快乐,你怎么可能给众生快乐呢?这不合乎人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