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衣人身形一闪,轻松避开银针,厉声喝道:"燕如烟,你窃取璇玑图,罪不可恕!"
燕如烟哪敢停留,一个翻身从窗口跃出,借着夜色的掩护,飞快地消失在花园深处。紫衣人并未追赶,只是站在窗前,望着燕如烟逃离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深意。
一路疾行,燕如烟终于回到自己的住处,叶如歌见她神色慌张,连忙关上门窗,低声问道:"发生了什么?"
燕如烟喘息着取出璇玑图:"我见到他了——紫衣使者。"
"什么?!"叶如歌惊呼,"那人竟真的存在?"
燕如烟点头,将画轴铺展开来:"这就是璇玑图,上面似乎预言了皇室血脉的某种归属。'天命之主,血脉有归。二十年一轮回,真龙现,伪王退。'你可知这是什么意思?"
叶如歌也是一头雾水:"莫非是指现今的皇帝?但他登基才十余年,如何能与二十年轮回扯上关系?"
燕如烟霍然醒悟:"除非——"她突然顿住,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除非皇上并非真正的皇室血脉!"
此言一出,两人皆骇然失色。若这一猜测属实,那么幕后黑手究竟是谁?谁才是真正的皇室血脉?这一切与太后、与紫衣使者又有何关联?
正当两人沉浸在惊骇之中,窗外突然传来喧哗声,紧接着是急促的敲门声。
"燕大人,皇上有旨意,请立即前往大殿议事!"门外传来太监尖锐的声音。
燕如烟和叶如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燕如烟迅速将璇玑图藏好,整理仪容后,沉声道:"传话,我这就去。"
大殿内灯火通明,群臣云集,气氛却与庆典的喜庆截然不同。皇帝面色铁青,太后则一脸凝重。见燕如烟进殿,皇帝直接开口:"燕爱卿,李玄璋审讯有结果了,他承认苏婉确实另有主使。"
燕如烟心中一紧,冷静问道:"不知是何人?"
皇帝环顾四周,沉声道:"紫衣使者。"
此言一出,殿内哗然,议论纷纷。燕如烟注意到太后脸色微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却又很快恢复镇定。
"陛下,紫衣使者究竟是何人?"有大臣忍不住发问。
皇帝摇头:"朕也不知。据李玄璋所言,此人乃先帝亲信,隐藏在宫中多年,操控朝局。朕已下令彻查,务必将此人揪出!"
太后突然开口:"皇上,与其追查这虚无缥缈的紫衣使者,不如考虑如何安抚民心,推进新政。叛乱已平,民心惶惶,当务之急是施行仁政,以安天下。"
这突如其来的话题转换引起了燕如烟的警觉。她注视着太后,心中隐约有了猜测:太后是在刻意转移话题,莫非紫衣使者与她有关?
皇帝沉吟片刻,颔首道:"母后所言极是。燕爱卿,你曾提议大赦天下,可有具体方略?"
燕如烟迅速调整思绪,上前一步,从容道:"臣女认为,应当全面改革,从科举、赋税到医疗、教育,全方位振兴国家。"
她滔滔不绝地阐述了自己的改革构想:精简繁文缛节,建立公平透明的科举制度,选拔真正有才之人;减轻农民负担,调整赋税结构,确保百姓温饱;改革医疗体系,培养更多医者,让平民也能得到医治;推广教育,让知识不再是权贵的专属。
一番陈词,既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又不失现实可行性,听得群臣纷纷点头,甚至有人开始低声讨论实施细节。
皇帝听罢,龙颜大悦:"好一个全面改革!燕爱卿所言,正合朕意。"他转向群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臣附议!"大多数官员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只有几位老顽固面露难色,显然对这些激进的改革心存疑虑。
"请陛下三思!"一位年长的大臣出列,苦口婆心道,"改革虽好,但如此大刀阔斧,恐怕会动摇国本啊!"
燕如烟早料到会有人反对,沉声回应:"国本是什么?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若改革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何不可?"
几番辩论后,皇帝拍案定论:"就依燕爱卿之言,即刻推行全面改革!"
散朝后,燕如烟刚走出大殿,就被太后身边的宫女叫住:"燕大人,太后有请。"
燕如烟心中一凛,却不动声色地跟着宫女来到太后的寝宫。
太后独自坐在窗前,神情莫测。见燕如烟进来,她开门见山:"今晚的改革方略,说得很好,朕很欣赏。"
"太后过奖。"燕如烟恭敬行礼。
太后的目光忽然变得锐利:"白天李玄璋的审讯,你没有出席,想必很好奇结果吧?"
燕如烟心头一紧,保持镇定:"确实如此。"
"他被处决了。"太后淡淡道,"临死前还在胡言乱语,说什么真龙血脉,紫衣使者。你信吗?"
燕如烟心中惊涛骇浪,面上却不露分毫:"臣女不敢妄测。"
太后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好一个'不敢妄测'。燕如烟,你是个聪明人,朕也是。有些事,知道太多对谁都没好处。你若专心辅佐皇上推行新政,造福百姓,朕自会对你委以重任。否则..."她顿了顿,目光如炬,"谁也救不了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凤命凰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凤命凰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