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心中明白,若要把图纸上众多建筑全部建成,几年时间根本无法实现。
“诸位将军只需将主要建筑大体完成即可,至于后续的建筑往后慢慢完善。”
听闻此言,种师道、刘琦等一众将领脸上这才露出喜色。若只是完成部分主体建筑,他们很有把握在几年内将其建成。
随后,武植又指着一张图纸说道:“种将军,这图纸中的建筑,乃是朕打算开办的两所学院的设计规划。还请种将军集中精力,先将这些建筑建造完成。”
种师道听了面色一正,开口道:“陛下放心,末将定会全力以赴!”
随后的日子里,武植在幽州城住了下来,与种师道等人齐心协力,一同开展幽州城的改建工作。
另一边,远在京兆府的止戈院,此时也紧锣密鼓地启动各项搬迁事宜。
驻守高丽的花荣,接到武植的命令后,即刻派遣将领率领将士,押解着大批高丽百姓越过鸭绿江,朝着幽州城进发。仅仅过去月余,就送来了五万多高丽劳工。
然而对于规模宏大的幽州城建设而言,这些劳工数量不过是杯水车薪。
于是武植再次派人快传信给花荣,令他务必尽快迁移高丽境内的百姓,人数大致要达到五十万左右。
驻守高丽的花荣接到武植的命令后,原本行事较为怀柔的宋军将士,此刻也不得不动用强硬手段。
一时间,整个高丽境内人口锐减,就连平壤、开城、汉阳这些高丽的重要城池,城内都变得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在之后短短两个月中,从高丽押解至幽州的百姓数量迅速攀升,达到了三十万之多。
随着高丽百姓一齐而来的,还有一封花荣的书信。
幽州城府衙,武植看着花荣送来的信件陷入了沉思。信上明言:由于他们近期大肆抓捕高丽百姓,导致高丽境内如今一片荒凉,长此以往,原本还算繁华的高丽地境,恐将沦为不毛之地。
“人口稀少?那朕就推行移民之策。”
念及于此,武植吩咐一旁的内侍备好笔墨纸砚 ,当场写下一封诏令。
诏令让宗泽、钱即、王进等内阁大臣在京师周边张贴告示,向大宋百姓宣告:若有人愿意前往高丽地境生活,每人都将获授十亩良田。
自武植称帝之后,京师开封府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如今已逼近二百五十万大关。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得京畿之地的土地价格一路狂飙。
许多背井离乡来到京师讨生活的百姓,因无力负担高昂的生活成本,无奈之下只能沦为最底层的劳力,艰难求生。
当这些百姓看到京师各处张贴的告示时,原本灰暗的脸上立时泛起喜色。
“10亩良田?每人能获授10亩良田!”
他们心里清楚,要是能把这10亩良田用心耕种好,养活一家几口人不成问题。
而且如果是拖家带口一同前往,按照人头计算,得到的良田数量就会更多,日子也就更有盼头了。
一时间,那些在京师难以维持生计的百姓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移民。
宗泽得知情况后,迅速调配专门的将士,负责全程护送这些百姓,安全抵达登州港。
这段时间以来,登州港的水师船只,全然变作了运送百姓的专用运输工具。它们从高丽境内押解着高丽百姓抵达登州港后,稍作休整,又搭载着大明境内报名移民的百姓,朝着高丽再度进发。
这般一来一回的行程安排,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当真没有半点浪费。
驻扎在高丽的花荣听到将有大批中原百姓移民至此,脸上浮现出了欣喜之色。
当移民百姓乘坐的船只缓缓靠近高丽港口,花荣早早便率领一众将领候在岸边迎接。
那些背井离乡、初来乍到的大明百姓,看到眼前身着明军服饰、队列严整的将士,原本忐忑不安的心都渐渐安定了下来。
时光荏苒,自武植离京已然过去半年时间。在这半年里,种师道率领一众将领,带着几十万劳工齐心协力,使得部分建筑以及两座学院的建设基本完工。
而在此期间,武植也未曾闲歇。他凭借前世记忆将各类兵法谋略书籍中的内容以及各种现代知识逐一书写整理,打算将这些作为两座学院的教材使用。
咚咚咚!书房中,正在提笔书写的武植,突然被敲门声打断。“进来吧!”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只见仇琼英英姿飒爽地走进书房,对着武植禀报道:“陛下,种将军前来求见,明言陛下指定所需的建筑,如今已全部完工需,可以投入使用了。”
“可算建成了,这几个月,止戈院的师生都找朕抱怨好几回了。”武植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
三个月前,西北的止戈院就已经迁移到幽州城。但那时学院的建筑还未完工,师生们没办法,只能挤在幽州城的一处民房里。
民房空间实在狭窄,好些教学项目都没办法正常开展,止戈院的院监和教头们多次找到武植诉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郎别怕,我有挂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郎别怕,我有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