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行至蜀地与楚地交界的山谷,忽遇连日暴雨。山路泥泞难行,车轮陷在泥坑里,任凭车夫怎么吆喝,马儿也只在原地刨蹄。孟明远掀帘查看,眉头紧锁:“这雨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了,咱们带的干粮不多了。”
林恩灿望着窗外密如珠帘的雨线,忽然指着崖壁:“你看那岩缝里的‘石菖蒲’,雨打过后叶片更青,这东西能理气活血,正好给大家驱驱湿寒。”他披上蓑衣,“我去采些来,顺便看看附近有没有人家。”
灵狐紧随其后,爪子在湿滑的岩石上稳稳当当。林恩灿踩着青苔攀援,指尖刚触到石菖蒲的叶片,就听见不远处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循声望去,只见一棵老松树下,有个樵夫被滚落的山石压住了腿,雨水混着血水在他脚边积成小洼。
“先生救我!”樵夫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
林恩灿赶紧上前,先探了探他的脉搏,又查看伤口:“别怕,骨头没断,就是皮肉伤,得先止血。”他从药箱里取出晒干的“血余炭”——这是用头发烧成的灰,止血效果极佳,又扯下衣角,蘸着随身携带的烈酒,小心翼翼地为樵夫清理伤口。
“这雨太大,没法挪你。”林恩灿将石菖蒲嚼烂,混着血余炭敷在伤口上,“我先帮你固定住,等雨小些就找人来抬你。”
樵夫疼得额头冒汗,却强撑着说:“多谢先生……我家就在山坳里,麻烦您……”
话没说完,远处传来喊叫声,几个村民举着油纸伞跑来,见此情景赶紧搭手。原来樵夫迟迟未归,家人放心不下,便邀了邻里来寻。
“多亏先生!”樵夫的儿子红着眼圈,“这山里雨天常落石,前几年就有个猎户……”
林恩灿帮着他们用门板做成简易担架,叮嘱道:“伤口别碰水,每日用艾草煮水清洗,再敷上我给的药膏,五日便能消肿。”
跟着村民到山坳里避雨,茅屋里的火塘正烧得旺,湿柴在火里“噼啪”作响,冒出的青烟带着松脂香。女主人端来姜茶,粗瓷碗边缘有些磕碰,茶水却烫得暖心:“先生尝尝,驱寒的。”
火塘边堆着些草药,林恩灿拿起一束闻了闻:“这是‘紫苏梗’?”
“是啊,”男主人搓着手笑,“婆娘月子里着凉,用这梗煮水喝,比红糖管用。”
孟明远立刻掏出本子:“紫苏梗,温胃散寒,楚地山民传。”
雨下到后半夜才渐小,林恩灿躺在铺着干草的地铺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忽然想起蜀地的雾、岭南的露。原来无论在哪片土地,草木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护佑着人,而人也在草木的馈赠里,慢慢学会如何与天地相处。
次日清晨,天放晴了,山坳里弥漫着泥土的腥气,崖壁上的石菖蒲挂着水珠,亮得像翡翠。村民们帮着把马车从泥坑里抬出来,又往车辕上塞了些红薯干:“路上垫肚子,这东西顶饿。”
林恩灿望着他们朴实的笑脸,忽然觉得,这《百姓方》里记的哪里是方子,分明是无数人在烟火里熬出的日子。就像这红薯干,虽不起眼,却能在路途中让人不至于挨饿;就像这石菖蒲,长在岩缝里无人问,却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马车重新上路时,孟明远忽然指着远处的晨雾:“先生您看,那雾像不像蜀地的?”
林恩灿望去,只见山坳里的雾气正缓缓升起,绕着松梢,缠着竹篱,朦胧中透着股安宁。他笑了:“雾是一样的雾,只是楚地的雾里,藏着紫苏梗的暖,石菖蒲的韧。”
灵雀衔着根紫苏梗落在车帘上,阳光穿过梗上的细绒毛,在布帘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恩灿知道,前方的楚地,还有更多草木等着他去认识,更多故事等着他去记录。而他的修行,就在这一程程的风雨里,在这一味味的草木中,慢慢沉淀,慢慢醇厚,像那坛在岭南酿的荔枝酒,日子越久,越能品出人间的甘。
进入楚地地界,风里便带了些水乡的湿润。路边的水塘里浮着团团绿萍,偶有白鹭掠过,翅尖点水时惊起一圈圈涟漪。孟明远掀开布帘,指着塘边丛生的植物:“先生,那是不是‘浮萍’?医书上说能发汗解表。”
林恩灿探头望去,只见绿叶贴着水面铺开,紫白色的小花藏在叶间,像撒了把碎星:“正是。不过这草性凉,得配着生姜用,不然体弱的人怕是受不住。”他忽然想起什么,“楚地多水,孩童易犯水痘,浮萍煮水外洗,能消疹止痒,比药膏方便。”
正说着,前方传来孩童的嬉闹声,几个光脚的孩子在水塘边捞鱼,其中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忽然浑身发痒,抓得胳膊上起了片红疹子。旁边的妇人急得直跺脚:“说了别往草丛里钻,偏不听!这水痘怕是又要犯了!”
林恩灿让马车停下,走过去看了看:“不是水痘,是湿疹,沾了塘边的潮气。”他从药箱里取出浮萍,又让妇人取来生姜,“把这两样煮水,放温了给孩子擦身子,每日两次,三天就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九转金丹炉第2部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九转金丹炉第2部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