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体哪哪都不舒服,于是想起了之前练过的瑜伽。
瑜伽:从古老智慧到现代生活的身心修行体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被无尽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健康问题所困扰,身心失衡成为普遍现象。而源于古老印度的瑜伽,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早已超越单纯的“强身术”范畴,成为一种融合肉体锻炼、精神修持与哲学思想的综合生活方式。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身体与心灵,帮助人们在喧嚣中寻得宁静,在疲惫中重拾活力,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如今,瑜伽已风靡全球,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健身场馆,还是宁静乡村的小院,都能看到人们练习瑜伽的身影。它不再是小众的修行方式,而是成为大众追求健康、缓解压力、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选择。深入探究瑜伽的历史渊源、主要流派、练习方法及多元益处,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智慧的魅力,更能为当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瑜伽的历史渊源:跨越千年的智慧传承
瑜伽的历史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远古时期的萌芽,到古典时期的体系化,再到近现代的全球化发展,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也为其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一)原始时期(公元前5000年-《犁俱吠陀》出现前,约3000余年)
这一时期是瑜伽的萌芽阶段,其形态尚未成熟,更多以原始的静坐、冥想及苦行形式存在。当时的古印度先民,生活在印度河流域,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和未知的生命奥秘,他们开始通过静坐沉思来探索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挖掘中,发现了多枚具有重要意义的神像印章,为这一时期瑜伽的存在提供了实物佐证。其中一枚印章上刻有一位坐姿特殊的男性神像,他双腿盘坐,脊柱挺直,双手放在膝盖上,神情庄重肃穆,这种坐姿与后来瑜伽中的“莲花坐”极为相似,被认为是早期瑜伽冥想姿势的雏形。
在这一时期,瑜伽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多是先民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他们通过苦行来磨练意志,通过冥想与自然沟通,试图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规律。这种原始的修行方式,虽然简单粗糙,却为后来瑜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通过身心修持探索生命真谛”的核心方向。
(二)前古典时期(《奥义书》出现-《瑜伽经》出现前)
随着古印度文明的发展,瑜伽逐渐从原始的民间修行方式走向思想领域的中心,进入前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大量奥义书的出现,以及《薄伽梵歌》对瑜伽思想的系统阐述。
奥义书是古印度哲学思想的精华,其中多部作品(如《石氏奥义书》《白驴奥义书》《歌者奥义书》等)都对瑜伽的思想和行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石氏奥义书》中提到了“呼吸控制”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调节呼吸可以净化心灵、达到身心的稳定;《白驴奥义书》则进一步阐述了瑜伽的修行步骤,包括坐姿、呼吸、冥想等,初步形成了瑜伽修行的框架。这些奥义书将瑜伽与哲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梵”(宇宙的终极实在)与“我”(个体灵魂)的概念,认为瑜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梵我合一”,即个体灵魂与宇宙终极实在的融合,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瑜伽哲学的核心。
《薄伽梵歌》的出现,更是将前古典时期的瑜伽思想推向了高峰。这部作品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四种主流的瑜伽形态,为不同需求的修行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1. 业瑜伽(行动瑜伽):强调通过无私的行动来实现自我净化,认为人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执着于行动的结果,以行动为修行的手段,达到身心的解脱。
2. 智瑜伽(知识瑜伽):注重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对宇宙和自我的认知,主张通过研读经典、反思哲理,破除无明(无知),实现智慧的觉醒。
3. 信瑜伽(奉爱瑜伽):以虔诚的信仰为核心,通过对神灵的崇拜、祈祷和奉献,将个体的心灵与神灵相连接,在爱与奉献中达到身心的和谐。
4. 王瑜伽(皇家瑜伽):强调通过严格的修行体系(包括坐姿、呼吸、冥想等)来控制心灵和感官,实现身心的统一,为后来古典瑜伽的八支体系奠定了基础。
前古典时期的瑜伽,不仅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在修行方法上也更加系统,为古典时期瑜伽体系的最终形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古典时期(公元前300年左右-《瑜伽经》成书后)
公元前300年左右,伟大的瑜伽大师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印度瑜伽真正进入古典时期,也标志着瑜伽行法被订为完整、系统的八支体系,瑜伽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与修行学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那年那时的青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那年那时的青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