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学生以为治国之策当为养民。”于有疾听到这句话后,原本正在翻阅书籍的动作猛地一顿,他抬起头,将目光落在了张晋的身上。
张晋一脸认真地看着于有疾,于有疾看着张晋,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沉默片刻后,于有疾开口问道:“哦?你有什么高见呐?”
张晋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治国理应先保障百姓生活,理应效仿先民,路不拾遗,谦逊有礼,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有所期盼。”
于有疾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张晋的话。待张晋说完,他若有所思地摸了摸自己下巴上的胡须,然后继续问道:“嗯,应当如何去做呢?”
张晋闻言,稍微思考了一下,便答道:“学生以为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的民乱皆来于此,百姓食不果腹从而揭竿而起。”
于有疾一边听着,一边轻轻地点着头,同时用手抚摸着自己的胡须,似乎在思考着张晋的话。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说道:“史书如镜既照今人,也照后人,看来张丞相的衣钵也要有了传承。”
张晋听了于有疾的话,脸上露出一丝谦逊的笑容,连忙说道:“先生谬赞了……”
“坐下吧。”
“谢先生。”
于有疾的目光从张晋身上移开,慢慢地落在了一旁李绩的身上,开口问道:“那么,新来的这位……小王公子,你对此有何见解呢?”
李绩见状,心中一紧,连忙站起身来,拱手说道:“回于先生话,学生……学生并无高见。”
于有疾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李绩,似乎要看穿他的内心一般,缓声道:“是无高见还是不想说?无妨,说出来。”
“学生认为,张兄所言极是,国之根本取决于民,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民便是那乘舟之水。”
“嗯,接着说。”于有疾听到他的话若有所思,恍惚间竟与一人重合。
李绩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继续说道:“学生认为,为民做策,单凭在这学堂里,高堂之上高谈阔论,并无太大用处,倒不如脚踏实地去了解百姓的生活,这样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实际的良策,学生在青州所见,饿殍遍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若是能早些赈灾,或许那场惨剧就不会发生了……”
“老师,依学生之见,我们不妨直接向陛下奏明此事,请求陛下派遣专人去民间查探实情。毕竟,仅仅依靠知府的一面之词,岂不是任由他信口胡诌吗?”王知舟的话语如同洪钟一般,在于有疾的耳畔回响。于有疾的思绪仿佛被这句话带到了遥远的过去,那个时候,他和王知舟还年轻,两人站在小院里,就某件事情争论得面红耳赤。
而此时此刻,李绩的回答竟然与当年王知舟的观点如出一辙,这让于有疾不禁有些恍惚。他看着李绩,慢慢说道:“知舟……你继续说下去……”
李绩被于有疾这突如其来的称呼吓了一跳,他的心里猛地一紧,连忙摆手否认道:“先生,您恐怕是认错人了吧……”
于有疾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态,他微微一笑,自我解嘲地叹了口气,说道:“罢了罢了,此事如何定夺,自有朝堂上的大臣们去商议,我们就不必再过多纠缠了。”
李绩见此情形,赶忙应道:“学生明白。”
于有疾沉默片刻,突然又开口问道:“这些话,可是王希教给你的?”
李绩连忙摇头,解释道:“尚书大人从未教导过学生这些。”
于有疾点了点头,表示理解。然后,他看着李绩,轻声说道:“替老夫给王希带句话。”
李绩赶忙躬身道:“先生请讲!”
于有疾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说道:“有空的话,让他来家里吃个便饭。”
“这王绩的名额,就暂定探花吧,如此一来,也算是给王希一个交代了。”李崇然面无表情地对赵德说道。
赵德见状,连忙拱手作揖,一脸谄媚地说道:“圣上英明!这小王公子今日在太学之上,可谓是大放异彩!”
说罢,赵德从衣袖中掏出一份卷宗,然后双手捧着,毕恭毕敬地呈递给李崇然。
李崇然见状,不紧不慢地伸出手,将卷宗接了过来。
他随意地展开卷宗,只是匆匆扫了几眼,便将其随手扔到了桌上,然后淡淡地说道:“赵德。”
赵德一听,立刻应道:“奴才在!”
李崇然嘴角微扬,似笑非笑地吩咐道:“把给他定的探花郎再往下挪一挪。”
赵德心中虽然有些诧异,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是,奴才这就去告知王尚书。”
李崇然然后又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随口问道:“李哲现在怎么样了?”
赵德赶忙回答道:“回圣上,五殿下这会儿应该还在太学府呢。”
李绩的耳朵里突然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王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绥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绥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