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对是否入川犹豫不决时,庞统向他进言:“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庞统的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荆州的困境和益州的优势,坚定了刘备入川的决心。
内部讨论与权衡
刘备虽然有了入川的想法,但这毕竟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关系到整个集团的生死存亡。因此,他召集了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等重要将领和谋士,共同商讨此事。
在讨论中,众人的意见并不统一。关羽、张飞等人对入川持谨慎态度,他们担心刘备入川后,荆州会陷入危险之中。曹操和孙权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若刘备率领大军入川,荆州的防守力量必然会减弱,一旦曹操或孙权趁机进攻,荆州将难以保全。
而诸葛亮和庞统则力主入川。他们认为,荆州虽然重要,但面临的压力太大,难以长期坚守。而且,入川并非意味着放弃荆州,只要合理安排防守力量,荆州仍然可以保住。相反,益州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若能占据益州,就可以为刘备集团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刘备在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入川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这也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绝佳机会。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刘备最终决定采纳诸葛亮和庞统的建议,率领大军入川。
三、入川过程
初期友好假象
公元211年,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将领,以及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益州进发。刘璋得知刘备前来,亲自出城相迎,并给予了他丰厚的物资支持。在欢迎宴会上,刘璋对刘备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信任,他希望刘备能够尽快帮助他击败张鲁,解除益州的危机。
刘备表面上对刘璋恭顺有加,言辞谦卑,不断表达自己对刘璋的感激之情。他还向刘璋保证,一定会竭尽全力对抗张鲁,不辜负刘璋的信任。然而,在刘备的内心深处,却有着自己的打算。他一边接受着刘璋的馈赠,一边暗中观察着益州的地形和军事部署,为日后的行动做准备。
在这段时间里,刘备与刘璋的关系看似十分融洽,但实际上,双方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刘璋希望刘备能够为他所用,而刘备则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夺取益州。
矛盾激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与刘璋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首先,刘备在益州停留了很长时间,却迟迟没有出兵攻打张鲁。他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比如军队需要休整、粮草不足等。刘璋对刘备的这种行为开始产生怀疑,他觉得刘备似乎并不真心想要帮助他。
其次,张松暗通刘备之事败露。张松是刘璋的部下,他一直认为刘璋无能,无法带领益州走向繁荣。因此,他暗中与刘备勾结,企图帮助刘备夺取益州。然而,张松的哥哥张肃得知此事后,担心会连累自己,便向刘璋告发了张松。刘璋得知真相后,勃然大怒,立即处死了张松。
张松的死,成为了刘备与刘璋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刘璋开始对刘备采取防范措施,他命令各地的守将加强戒备,不得让刘备的军队随意通过。刘备也意识到,与刘璋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他决定先发制人,回军进攻刘璋。
战争转折
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争初期,刘备的军队虽然士气高昂,但由于对益州的地形不熟悉,加上刘璋的军队占据着地利优势,刘备的进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然而,战争的转折点很快就出现了。在一次战斗中,庞统为了帮助刘备突破刘璋的防线,亲自率领一支军队攻打雒城。在攻城过程中,庞统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的死,对刘备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发誓一定要为庞统报仇。
为了扭转战局,刘备不得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领入川增援。诸葛亮等人接到命令后,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大军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合。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刘备的实力。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迅速突破了刘璋的防线,战局开始向刘备有利的方向发展。
包围成都
在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的协助下,刘备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逼近了成都。此时,马超的来降,更是让刘备如虎添翼。马超是西凉名将,他武艺高强,在西凉地区拥有很高的威望。马超的加入,使得刘备的军队士气大振,同时也让成都城中的刘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刘备率领大军将成都团团围住,城中的刘璋陷入了绝境。他的军队士气低落,粮草也即将耗尽。在这种情况下,刘璋的部下纷纷劝他投降,以避免城中百姓遭受战火的洗礼。刘璋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最终决定开城投降。至此,刘备成功夺取了益州,实现了他入川的目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