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虽已这般定了下来,可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思虑。
他忽而抬首,开口问道:“对了,这几年推广番薯,北边情形如何了?”
陆知白一听,便领会皇帝意图,是想用番薯缓解北方的粮食问题。
有了高产作物,自能少开垦荒地。
只是,田赋相关归户部管,对于这些数据他有所耳闻,却没有太关心……
正思索间,朱标广袖微动,开口道:
“陕西、山东、山西、河南诸布政司,去年共种植番薯约万顷。
因种植时间尚短,亩产不算高,仅有七八石,如今仍处在免税阶段……
好在也不耽误种麦子,加起来也可以勉强算是一年两收。”
一顷即一百亩。
朱元璋颔首,说道:“咱记得大致也是这个数。”
他沉思片刻,皱眉评价道:“诸省合起来,这数目还是偏少。”
朱标点头附和:“此乃新作物,百姓接受尚需时日。
况且,免费薯种有限,想种还需花钱购置。
有些人又不会种植,亩产不高,难免就心生抱怨,下一年就不种了。”
朱元璋闻言,微微点头:“嗯,便是农技司该发挥作用了。”
朱元璋目光望向远方,眉宇间皱起竖纹,沉声道:
“番薯在北地的亩产,已然算不错啦,比麦子强。
虽说番薯水分多些,但做饭总归也要加水的。
只是不如稻麦耐储存……好在,能用边角地块种植,也算是一份口粮。”
陆知白与朱标皆点头,领会了话中深意。
果然,紧接着朱元璋下令:
“要在北地大力推广番薯!再免赋三年,让那边百姓多多熟悉这种新作物。”
稍作思索,他又说:“此次,种子八成由国库提供,剩余两成各地自行筹措。不能因为种子不够,耽误种植。”
陆知白沉吟片刻,拱手道:“栖霞愿捐薯种十万斤,助力北方发展。
北疆少一分风沙,黄河便少一分水患。下游也多一份安稳。”
朱元璋听后,面露欣慰之色,感慨道:
“若天下人都似你这般目光长远,一心为公,那便好了。”
思索片刻,又说:“既然你心系北方百姓,这薯种,咱便收下了。”
朱标在一旁,嘴角含笑。
朱元璋又道:“咱思量着,太多百姓见识有限,又无太多空闲。
令人每月去县衙申明亭听训,有些地方怕是都难以做到。
这番薯种植之法,若不教导,有些人确实不会。既然如此……”
朱元璋寄予厚望地看向陆知白:
“虽说农技司的人选由吏部选拔,但想来,其中应有你的门生。
这番薯推广,你也需出力。依咱看,让你的戏班子,就治河、治黄以及番薯种植等事务,多多编写些戏剧。
再派戏班子,前往北边巡回表演。把诸多道理融入戏文之中,百姓听着故事,便能学到知识!”
可以啊,学会更多意识形态操作了。
陆知白听闻,不禁笑道:
“此法实在巧妙!贴合底层实情。陛下圣明,爱民如子,深知民间疾苦……”
朱元璋听了,微微一笑,神色稍缓,却摆手道:
“得了,莫要在此奉承,快去办事,先把黄河治理好。”
陆知白拱手称是,退下朝堂。
不多时,朱标也出来了。
陆知白尚未走远,见朱标出来,便迎了上去。
两人碰了面,朱标笑着说:
“未曾想,你对治河竟也如此了解,说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一点不像年轻人。”
陆知白笑道:“我不过纸上谈兵,从未实践过……治水如治兵,须得天时地利人和”
朱标目光含笑:“有想法便是好的,有些人连想都想不到。”
随即关切道:“此番治理黄河,你身为侍郎,担子更重,这段时日可要辛苦了。”
说着,轻轻拍了拍陆知白的肩膀。
陆知白笑道:“谈不上辛苦,为国尽忠罢了。
若能使黄河自此安澜,再无水患,便是累死在工部,我也心甘情愿。”
朱标闻言,笑着摇头,他深知陆知白不会让自己累死的。
二人分别后,陆知白回到工部,思索总理河道的人选。
此时,户部和工部已有些轰动了。
八月黄河开封段将决口的消息已传开。
中下层官员和底层书吏听闻,大多难以置信。
毕竟此事太过离奇。
工部侍郎如何得知八月的事?难不成开了天眼?
工部内议论尤为热烈。
因为治理河道本就是他们的职责。
工部四个部门,其中都水清吏司,专司河流水利船舶之事。
此次治理黄河,少不得让这个部门加班加点。
陆知白回工部不久,尚书薛祥便过来了,要与他商讨治河方略。
陆知白说:“不急,先确定总理河道,这专项工作小组成员。薛尚书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