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水自城外流入,经过城内纵横交错的渠道后,再缓缓流出。这些渠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水网体系。河流与沟渠相互连接,构成了坚固的防御屏障。当叛军进攻睢阳时,睢水及其支流成为了抵挡敌军骑兵的重要防线。敌军难以在狭长的河道中展开大规模骑兵冲击,且城墙依托睢水而建,使得叛军的进攻路线受到极大限制,增大了其作战难度。
睢阳城不仅拥有天然的水系防御,其地形地势也独具特色。城墙沿着山势和河流走向修筑,巧妙地借助地理优势,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城东地势稍高,形成了有利的高地,便于防守和监视敌军动向。在城南和城北的关键位置,筑有坚固的堡垒和烽火台,可相互呼应,形成紧密的防御体系。一旦发现敌军踪迹,烽火台便迅速发信号,将情报传递至城中,使守军能够及时做好防御准备。
2. 战略意义
睢阳在唐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唐朝在江淮地区的重要屏障,对于保卫国家的经济命脉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经济角度看,江淮地区是唐朝的主要粮食产地和经济重镇,每年提供大量的赋税收入,支撑着唐朝的中央财政。睢阳作为江淮地区的门户,一旦失守,叛军将迅速南下,掠夺江淮地区的财富和粮食。届时,唐朝的财政将遭受重创,无法维持长期的战争开支。因此,睢阳城的坚守对于确保江淮地区的经济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从军事角度而言,控制睢阳就意味着掌控了南北交通的要道。睢阳与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形成了紧密的军事联动。它不仅是洛阳与长安的联系纽带,还在整个军事防御布局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若睢阳沦陷,敌军可长驱直入,迅速攻占洛阳和长安,对唐朝的统治构成致命威胁。而且,睢阳周边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流湖泊众多,为守军提供了有利的防御条件。在叛军大规模进攻的关键时刻,坚守睢阳能够极大地牵制敌军主力,分散其兵力,为唐朝的后续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二)许远和张巡的协作
1. 两人的结识与合作
许远,这位出身显赫的官员,在踏上仕途的坎坷旅途中,历经风雨磨砺,逐渐展现出非凡的军事素养与领导才能。他身材魁梧,目光坚毅,自幼习文练武,对兵书战策钻研颇深,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国的赤诚与担当。而张巡,年少成名,以文才武略闻名于世,为人正直果敢,心怀天下。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易经》《孙子兵法》等经典着作,深知兵不厌诈、用兵如神之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两人皆立志以身许国,为社稷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而奋斗。
许远与张巡的相识,源于命运的安排和共同的理想抱负。早在许远担任虢州刺史之前,张巡已在多地任职,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而闻名。许远听闻张巡的事迹后,对他十分钦佩,暗自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其并肩作战。后来,许远调任睢阳,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局势动荡不安。张巡也被朝廷任命为睢阳太守,二人终于得以会面。初次见面,许远便被张巡的雄才大略和坚定信念所折服。他诚恳地说道:“张将军心怀社稷,忠勇无畏,远钦佩已久。今叛军肆虐,睢阳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还望将军与远携手并肩,共卫睢阳,保一方安宁。”张巡望着许远,目光坚定,回应道:“许大人忧国忧民,令人感慨。我张巡定当与大人齐心协力,共抗叛军,尽吾所能,护睢阳百姓于危难之中。”两人一番交谈,彼此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都视对方为知己。
2. 作战策略与分工
在制定睢阳保卫战的作战策略过程中,许远和张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协调能力。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与反复研讨,制定了符合睢阳实际情况的策略。
许远注重运用地形优势构建坚固的城防体系。他带领士兵们依凭睢阳城的自然地势,完善和加固城墙防御工事。他指挥士兵沿着睢阳城的周长挖掘了多条护城河,并在河上设置了吊桥、陷阱等防御设施,使叛军难以轻易接近城门。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他亲自参与监督城墙的修缮工作,确保城墙的每一处都坚固无比。同时,许远深知心理战的重要性,他下令在城墙上插满了旗帜,制造出一种兵多将广、严阵以待的假象,迷惑敌人。
而张巡在战术指挥上更为灵活多变。张巡经常采用突袭战术,带领一小股精锐部队,趁着夜色掩护,出其不意地袭击叛军营地的薄弱环节。张巡会利用叛军排兵布阵的漏洞,指挥士兵们快速突入敌阵,打乱叛军的部署,使其首尾难以相顾。他会趁着叛军营地防守松懈、士兵们疲惫不堪的时机,突然发动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予叛军沉重的打击。
此外,张巡善于使用心理战术,瓦解敌军士气。他利用各种手段,向叛军散布谣言,扰乱其军心。有时,张巡会伪装成百姓出城砍柴或采药的样子,接近叛军营地,暗中观察叛军的情况,寻找可乘之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古今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今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