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简单介绍一下,在明末武将中很常见的家丁制度,它到底是怎么逐步形成一种定制的。
家丁制度严格说起来是一种很不正常的军队结构,明代家丁制度的逐渐兴起,是以卫所屯田制度被各级权贵破坏之后做为前提的。
明初老朱之所以要建立卫所制度,主要是想以屯田收入来供养卫所军队,这样国家就能以最低成本供养庞大的军队。
但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以军屯为基础的卫所制度,其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这项制度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
而屯田制度被相继破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鉴于古代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一些官僚、藩王、豪绅地主通过各种借口,率先把手伸向了卫所土地,而那些边境卫所的军官们也随之疯狂的抢占军屯官田,以至于到了嘉靖时期,已经达到了“今之屯田十无一存”的后果。
而原本在边境上屯种的卫所士兵,就有很多因此失去了生活来源和就业条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投靠到那些实力强大的边将门下,接受他们的奴役和剥削,以换得一家老小的一口饭吃,久而久之他们这些人就成为了边将的私属家丁。
而这些边将们的田产接近于北方边塞,常常面临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势必要用固定的武装力量来保卫自己庞大的产业,于是乎那些勇猛强悍的卫所军士被将官们选中,随其杀敌征战,这就是军事家丁的最基本来源。
后来,随着募兵制的兴起,家丁也可以同士兵一样进行招募,比如说前期的辽东镇守将领李成梁,就曾“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
在嘉靖之前,军事家丁尚未得到朝廷的正式认可,因此将帅们蓄养家丁,需要完全由个人来承担全部的费用,而到了嘉靖时期,家丁就逐渐变为由朝廷进行供养,直到万历时期,武将们的家丁由朝廷公养已经成为了定制。
家丁是主帅的私属部队,是经过将领们亲自挑选并且严格训练的精锐士兵,其战斗力一般远远高于普通士兵,这些人往往弓马娴熟、技艺过人、勇猛敢战,成为将领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身边拥有一批悍勇的家丁,已经成为明中后期将领们的基本配置。
比如史书上曾有描述,祖大寿“家丁皆夷人辽人,多善战”。而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也基本上是由家丁构成。据《明季北略》记载,关宁军有“彝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
正因为一些将领的家丁战斗力如此之好,朝廷在遇有重要的边境问题时,对家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比如嘉靖时期辽东发生兵变的时候,就是马永率领手下家丁出面征讨摆平,可以这么说,在明后期家丁制度已经成为明边防的中坚力量。
所以说家丁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卫所制被破坏,募兵质量不高时,家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明千疮百孔的边防。
另一方面,家丁制度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制度成功抓住了北方蒙古人在战法上的一些弱点。因为到了明代的蒙古人已经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在战斗意志上有了很大的不同。
此时蒙古人的入侵方式往往是先集中一点攻破边墙。然后再以少数精锐骑兵带领多数武装牧民组成的千人队四下劫掠,这就是“精锐在前,老弱在后”的后期蒙古人常采用的战斗模式。
也就是说蒙古人的作战阵型战斗力标准并不统一,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的部分就是跑在最前面的精锐。因此,当前面精锐部队受到挫折的时候,剩下的蒙古人就会马上失去战斗意志,迅速撤离。
而大明这边武将的家丁们则是作战勇猛、弓马娴熟、拥有高机动力和高作战力的部队,当他们遇到蒙古兵的时候,就能迎头赶上,给予蒙古精锐的前锋部队以重创或者歼灭,并在此基础上追击歼灭剩下武装蒙古牧民,或者迫使他们撤离。
所以,家丁制度在对抗蒙古的时候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家丁制度尽管是一剂抵抗蒙古的良药,但是也有非常负面的地方,为明朝以后在对抗后金八旗军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那些将领们将大部分资源都向家丁倾斜的同时,却也严重削弱了正兵的战斗力,人数处于少数地位的家丁虽然很强悍,但是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却是直线下降的,在面对比蒙古人战力更加强大的女真时,这些大明军队只能是屡战屡败,少量的家丁根本就不足以抵御后金方面八旗军的挑战。
因为后金方面的军队作战纪律性强,同时各作战军种之间的战斗力标准也相对统一,而且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也相当强劲。而大明这边的军队,除了少量家丁拥有较强的作战能力之外,绝大多数的正兵战斗力则是一片糜烂,而少量的精锐家丁面在对全员精锐的后金军队时,自然就完全不够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