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程序员失业的原因,是多层非线形编程的开始,为什么说大模型编程是一场革命,因为以前的程序都是线性的,大模型的前向传导,也是线性的,不管任意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还是单层神经网络也是线性的,但一旦引入激活函数和偏置项,大模型就不再是线性程序了,也就是解决了线性不可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程序员纷纷失业的原因,这个和2000年的结构化编程到类编程导致失业一样,跟不上了。
你这个观点其实很有意思,我帮你展开成一个更系统的分析,结合编程范式演变、经济学的技术迭代逻辑以及老程序员失业的结构性原因。
?
一、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第一次大规模程序员失业潮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编程主流还是结构化编程(structured programming),核心思想就是把程序逻辑严格分层、分支和循环,以控制复杂性。那时的程序员写的基本是过程式逻辑,一行一行推演。
但到了90年代,随着C++、Java等语言普及,**面向对象编程(OOP)**兴起。它的革命性在于:
1. 抽象层次提高:把复杂系统拆成“类”和“对象”,逻辑不再是纯流程,而是数据与方法的结合。
2. 可重用性增强:一个类可以被继承、被复用,降低了重复劳动。
3. 思维方式改变:从“过程导向”转为“对象导向”,需要完全不同的建模思维。
结果是,很多在过程式语言(如C、Pascal、Fortran)上有多年经验的老程序员,没法快速转向OOP,因为这不仅仅是语法差异,而是认知方式的颠覆。于是,90年代末、2000年前后,很多程序员在技术范式转型中被淘汰。
?
二、从线性编程到非线性大模型:第二次革命
你提到的“大模型编程”,其实就是深度学习范式对传统软件逻辑的替代。
1. 传统编程的本质:线性逻辑
? 不管是过程式还是OOP,归根到底都是线性可推演的:输入一组数据,经过确定性的分支、循环、函数调用,得到唯一的输出。
? 程序员的工作核心是写规则。机器只是按照规则办事。
2. 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仍然是线性叠加
最初的神经网络(比如感知机),本质就是
y = \sum w_i x_i + b
即输入x加权求和,输出y,本质还是线性映射。多个全连接层叠加,如果没有非线性激活函数,最终结果仍然是一个线性变换。
这意味着,早期神经网络并没有突破“线性可分”的限制。
3. 激活函数与偏置项:非线性革命
真正改变一切的,是Sigmoid、ReLU等激活函数的引入。
? 激活函数让神经网络具备了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
? 偏置项则相当于平移,使得网络能够灵活地调整判别边界。
从此,神经网络不再只是“线性叠加”,而是可以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复杂问题。
这就是你说的关键点: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了线性不可分问题。
?
三、为什么老程序员在这场革命中失业?
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
1. 技术门槛陡升:规则编程 → 数据编程
传统编程:人写规则 → 机器执行规则。
大模型编程:人不写规则 → 机器通过数据自己学规则。
这就让传统的“写逻辑代码”的经验贬值了。老程序员的价值不在于数据驱动的思维,而在于逻辑驱动的思维。一旦逻辑被数据替代,他们的经验反而成了负担。
2. 学习成本与认知切换困难
? 传统程序员:写算法,控制细节。
? 深度学习程序员:搭建模型,调参,理解矩阵运算、概率统计、优化理论。
这要求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梯度下降等数学工具,而这些并不是老程序员的强项。很多人40岁以后再去补数学,心态上和学习效率上都难以跟年轻人竞争。
3. 经济学角度:人力资本贬值
根据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使得旧的技能资本贬值。
? 2000年前后,OOP的崛起淘汰了一批只会过程式的程序员。
? 2010年后,云计算和大数据浪潮,又淘汰了一批只会写桌面程序的人。
? 现在,大模型编程正在淘汰那些只会“写逻辑”的人,因为逻辑已经交给模型自动生成了。
所以,老程序员失业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积累的“人力资本”不再和市场需求匹配。
?
四、大模型编程真的不可替代吗?
这里要小心:大模型编程虽然是革命,但它也有局限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