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太平天国运动的风暴刚刚平息,留下的却是满清八旗子弟兵的耻辱记忆。在那场关乎国运的较量中,他们表现得如同“猪圈里的猪”,任由洪秀全肆意宰杀。昔日的皇太极入关时的雄风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的八旗子弟,早已不再是那支威震四方的劲旅。
眼见局势岌岌可危,慈禧太后无计可施,只得寄希望于地方汉族重臣。她授权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兴练地方府兵,希望他们能挽救危局,平定太平天国。
曾国藩正是抓住了这个时机,一手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湘军。1864年,当太平天国被彻底消灭后,曾国藩依旧驻守江南,手握重兵。这怎能不让慈禧太后心生忌惮?军权,可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
客观地说,当时曾国藩手上掌握的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慈禧太后所能直接控制的范围。慈禧太后早就想找机会除掉曾国藩等汉族地方重臣。毕竟,满清自古就歧视汉人,他们不允许汉人掌握军政大权,更怕因此引发叛乱,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
曾国藩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深知自己的处境,也明白慈禧太后的心思。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朝廷的关系,同时又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在这场权谋与力量的较量中,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朝廷的深宫大院里,曾国藩混迹多年,早已练就了一双洞悉世事的慧眼。对于慈禧太后的心思,他又岂能不知?所以,当慈禧太后开始对他动手,调离湘军、剥夺军权时,曾国藩选择了默默承受,没有发出任何抗议之声。他深知,此刻的退让,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而这番举动,也让慈禧太后看到了曾国藩的忠心。她或许在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认为这个汉人重臣终于被自己驯服了。
朝廷的权谋斗争,又岂能如此简单?湘军,这支由曾国藩一手创建的军队,早已与他血脉相连。即便马新贻奉命出任两江总督,接管湘军,但军队中的将领士兵们,依然对曾国藩心怀敬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新贻想要真正调动这支军队,难度可想而知。
慈禧太后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她深知,只有让曾国藩彻底消失,湘军才能真正为朝廷所用,而不是成为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所以,这次命曾国藩彻查刺马案,慈禧太后其实是想借机找个理由,将这位汉人重臣一举铲除。
曾国藩自然也不是傻子。他看得清楚,慈禧太后的这番举动,其实是想置他于死地。然而,他又岂能坐以待毙?在这场权谋与力量的较量中,曾国藩开始暗中布局,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因此,曾国藩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生怕留下任何可以被人抓住的把柄。在审问张文祥的关键时刻,他更是选择了沉默是金,全程一言不发。这种异常的举动,让同审案件的刑部周敦谨感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整个审讯过程中,只有周敦谨一个人在不停地发问,而犯人张文祥的回答,却始终如一,没有丝毫变化。这些回答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周敦谨却觉得它们像是哄骗孩童的鬼话,缺乏真实的可信度。
曾国藩心知肚明,这其中必有鬼魅作祟,但他却选择了缄默不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那么这个鬼魅到底是谁?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周敦谨开始怀疑,这起案件背后或许有着更加复杂的真相,而这真相足以动摇整个朝廷的根基。
首先,我们得思考一下,这起刺马案的背后,有没有可能是曾国藩在暗中操控?毕竟,马新贻近来风头正劲,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甚至顶替了曾国藩原本的两江总督之位。这样的转变,难免让曾国藩心生嫉恨,想要对马新贻下狠手。
但是,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觉得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马新贻在湘军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他怎么可能动摇曾国藩对湘军的领导地位呢?而且,曾国藩这个人可是老谋深算,他又怎么可能冒着被慈禧太后抓住把柄的风险,去刺杀她手下的宠臣呢?
那么,这起案件的背后,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来推理一下。要知道,1870年的慈禧太后可是权势滔天,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动辄就能生杀大臣。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留下这么多显而易见的马脚,去刺杀她的心腹大臣马新贻呢?
即使面对可能的后果—滥捕与误判导致众多朝廷重臣面临灭顶之灾的风险,也无法改变一个潜在的事实。或许,在阴暗的权谋之下,马新贻并非慈禧太后的心腹密友,而是一个被精心挑选的牺牲品,成为她探测群臣忠诚度的试金石。其真实意图在于诱导这些重臣互相倾轧,趁机将曾国藩、左宗棠等国家支柱人物卷入旋涡,进而除掉他们,实现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独揽大权的野心布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今中外奇案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今中外奇案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