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和谣言,这些看似虚幻的社会舆论,实际上却是朝局时势和民心意念的忠实反映。皇帝能利用它们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而那些“有心之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在这股诡异的风潮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暗中较劲,而真相,却如同被浓雾笼罩的远山,难以窥见。
早年间,宋真宗的伯父,那位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曾制造了一个震动天下的预言——“点检做天子”。这预言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记得那年正月初一,正值新年伊始,万物更新之际,却突然传来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后周的消息。朝廷闻讯,急忙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御敌。然而,就在赵匡胤尚未出征之际,京城开封的街头巷尾开始流传起一句诡异的话:“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这句话如同一股暗流,悄然在开封城内涌动。随着它的流传,开封城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除了深宫之内,宫人们依旧过着平静的生活,对这一切毫不知情外,城中的百姓们却纷纷陷入了恐慌之中。他们担心预言成真,害怕战乱降临,于是纷纷逃离家园,寻求安全的避难所。
流言的传播如同一场瘟疫,迅速在开封城内蔓延开来。人心惶惶之际,赵匡胤的大军抵达了陈桥驿。在部下的劝进声中,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推举为大宋的开国皇帝。
帽妖谣言与昔日那“点检做天子”的传闻,在结果上虽然天差地别,但细细想来,二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便是,在谣言刚刚兴起的时候,“内廷”之中却是一片晏然,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对这一切毫无察觉。这也正是为何王嗣宗明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宋真宗却毅然决然地将他撤职的原因。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张耆及时将洛阳的帽妖流言上报朝廷,等到这谣言蔓延至开封,闹得满城风雨之时,朝廷恐怕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无所知。届时,谁又能保证这帽妖谣言不会演变成另一个“点检做天子”2.0版,给大宋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每一个谣言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难以预料的后果。而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上,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宋真宗深知,对于谣言,必须防患于未然,稍有疏忽,便可能酿成大祸。因此,他对于王嗣宗的失职,绝不容忍。而这场由帽妖引发的风波,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谜团和危机,正悄然逼近……
在宋真宗的雷霆镇压之下,帽妖谣言却如同顽强的野草,依旧在“三京”之地肆虐。这背后,显然不是无知百姓的简单传播,而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操盘,推动这一切的发生。
正当宋真宗全力应对帽妖案之际,钦天监急匆匆地前来报告:“陛下,有彗星出北斗!”
“彗星?”宋真宗眉头紧锁,他深知这意味着灾星降临,往往会伴随着各种灾异。而眼下的灾异,无疑是正肆虐两京的帽妖案。
为了平息天怒,宋真宗急忙下令大赦天下,希望能够借此消弭灾厄。然而,彗星却在夜空中荧荧闪烁,长达三十七天之久,迟迟不肯散去。
宋真宗心急如焚,只好向大臣们求助。寇准、向敏中、王旦等一批元老重臣趁机进言,劝他早日立太子。他们认为,宋真宗已年逾天命,且身患重疾,经常神志不清,朝廷政务多听命于皇后刘娥。长此以往,恐怕会导致天下陷入“牝鸡司晨”的混乱状态,对赵宋江山社稷极为不利。
立太子之事,无疑切中了朝廷的要害。然而,宋真宗对此却迟迟没有明确的答复。他心中矛盾重重,既担心自己的病情影响到朝政,又害怕过早立太子会引发宫廷内乱。
直到梧州知州陈执中呈上《演要》三篇,以早定天下根本为论点,痛陈立太子与时下帽妖、星变之间的紧密联系后,宋真宗才终于松动了口风。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节,宋真宗终于下定决心,册立虚龄9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并赐名赵祯。这个决定,不仅为赵宋江山社稷注入了新的希望,也预示着日后宋仁宗时代的到来。然而,在这平静的背后,帽妖案和彗星之变的阴影仍未消散,它们似乎在预示着更加惊心动魄的未来……
老臣们并不知晓,宋真宗之所以迟迟未决,背后竟隐藏着皇后刘娥的坚决反对。
原来,赵受益并非刘娥亲生之子,这一秘密如同被重重迷雾所笼罩,鲜为人知。正如那流传甚广的“狸猫换太子”传说所暗示的,赵受益的生母实则是李宸妃,而刘娥,充其量只是他的养母而已。
老臣们与刘娥之间的矛盾,早已根深蒂固。他们看不惯她在朝政事务上频频插手,更无法容忍一个女子在朝堂之上指手画脚。这背后的更深层原因,是儒家传统中对女性干政的深深忌惮与妖魔化。
然而,刘娥为人周谨恭密,自当上皇后之后,宋真宗便时常让她参与处理政务。随着宋真宗晚年逐渐神志不清,原本只是承担助理角色的刘娥,竟逐渐挣脱了束缚,一跃成为了“代皇帝”的角色。史载,“时上不豫,艰于语言,政事多中宫所决。”这其中的曲折与隐情,如同一团乱麻,让人难以理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今中外奇案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今中外奇案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