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东传的时候,李圣天率领于阗国军民,与之血战经年。因为于阗信奉释门,那也是释门在西域最后的挽歌。战后,于阗人虽然败北东迁,但那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说起来,那是释门跟李唐真正合而为一,唯一对抗异族大军的一场战斗。
现在嘛,于阗国主,应该正该积极与归义军联系,共同抗击回鹘和回鹘信奉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
明教,起源于波斯,也就是现在信奉伊斯兰的那批人。
传入东土后,明教比较喜欢造反,反朝廷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李晔穿越之前,在地球上看过的武侠小说里,就有明教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故事,还说明朝的“明”,就有纪念明教的意思。
这当然是戏说。
但明教的确就是这个明教。明清之时声名赫赫的白莲教,就是他们跟弥勒教、白莲社融合的产物。
如今,大唐境内也有明教势力,只不过都是萤火之光罢了,跟儒释道不能相比,之前群雄争霸就没他们什么事。就算有哪个藩镇,是他们的势力范畴,现在也没什么力量。
大唐是李晔的大唐,这种小鱼小虾,李晔都懒得拿正眼瞧他们,不是李晔粗心自大,委实是不值得。
明教现在的信众,主要还是回鹘人。教派斗争失败,波斯早就没他们的生存土壤了,就跟释门要被赶出天竺一样。
文明最突出的代表,无疑就是宗教。
宗教所到之地,民众最终会变成宗教的民众,在这个文明下活成这个文明的样子。
西边的这些教派,一直在东传,并且一直在中国存在。
而大唐让汉文明西传的终点,是安西四镇,以及那数十个羁縻州。恒罗斯之战后,汉文明西传的脚步就终止了。不仅仅是在大唐中止,是一直终止。
汉武大帝曾说,他要让汉文明越过长城,远播塞外。
高见啊!
所以大汉的军队,征伐到了他们能到的最远处。所以西汉名将陈汤敢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不过话说回来,汉文明下,还真没有能够代表它的宗教。道门不够格,大唐释门更不够格,儒门看似稍微够格一点,但单论儒门,其实是最不够格的,除非他们不再嚷嚷着刀兵入库马放南山。
跟全天下其它教派一水的侵略如火,扩张起来不要命的风格相比,汉文明下的几个门派,太温和保守了。这样下去,迟早要走到固步自封的道路上,完全不是几个雄武君王能够改变的。
当山脉、沙漠、大海等地利,还不能被战胜的时候,逐渐软化的汉文明能在东土自娱自乐,一旦其它文明、教派的力量,强到可以征服高山、沙漠、大海,他们不讲道理的侵略性,将会给汉文明带来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李晔认为,他得扭转这种困局。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义。在强敌面前如何生存,是文明需要考虑的最大问题。
作为穿越者,见过那种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李晔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
要不然,他就算恢复唐朝盛世的疆土,子孙后代终究还是会丢掉的。
当下他能够想到的唯一答案,从其他文明、教派的经验中得到的唯一答案,是保持文明的扩张性、战斗性。唯有不断的扩张,不断的战斗,不断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取长补短,不断的强大,才能避免消亡。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皇朝会因为战斗而亡,会因为强大而灭,但那有什么关系,文明不会亡。皇朝终会更迭,只要文明不亡,辉煌终究会重立。
汉亡了,不是还有唐?
罗马也亡了,后面不是还有那么多辉煌帝国?
求强的文明亡了,辉煌才会真的消失。
说到底,文明的生存,跟一切生存问题一样,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是个比较长远的问题,李晔决定日后再细细思索。
眼下,抛却回鹘跟明教不谈,李晔比较关心的是归义军。
归义军现在领头人,张淮深,是张议潮的侄子,屡次击败从西域东犯的回鹘人,守住了沙州,不失为英雄人物。
不过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他用不了多久就会死,而且死得很冤枉,听说是被自己的弟弟所杀。
原因,自然是内部争权。
现在,如果有条件,李晔当然希望改变张淮深的命运,也改变归义军的命运。
如果他不去改变,张淮深死后,归义军的头领,会脱离中原,建立西汉金山国。那样的话,得等到数十年后,由另一个英雄人物曹议金,接过归义军的权杖,重新奉中原皇朝为正朔。
曹议金,是个很不错的汉子。这个名字,李晔莫名觉得很熟悉。
不过那没什么用,唐末五代之后,赵宋无力收复河西,归义军最终的命运,是在孤军血战数百年后,被西夏李元昊灭掉。
现如今,沙州,归义军抗击回鹘的前线,可是有李晔的兄弟,也有李晔的亲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帝御仙魔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帝御仙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