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蒙学,但没有先生允许,也不能常旁听偷学的。
许仙怔了怔,然后道:“微末之学,林小娘子若不嫌弃,浮生自无不可。”
于是林小娘子后来便常来许仙的私塾,她自然也不会白听课,时常都会给叶浮生先生带点吃食或文人的笔墨纸砚过来。
私塾里的小朋友们倒是很开心,叶先生课讲得好,又有趣,还常常有漂亮的小姐姐看,向学的心思和兴致就更高了。
当然,许仙和林默还是谨遵礼防,林默身边也一直跟着个丫鬟。
对于许仙而言,这位林默小娘子也不过是他的一个熟人而已。
直到许仙来到湄洲岛七个月后那一晚。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窗外爆竹声声,堂中一人独坐。
除夕夜,欢乐与团聚是别人的,与许仙无关。
许仙对窗独坐,听着爆竹声和欢笑声,为自己倒上了一杯浊酒。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先民认为“年”代表一个谷物成熟的周期,等到这个周期结束的这一天,被人们称之为“年”。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祛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
至于所谓放爆竹、驱年兽的说法,其实源于山魈。
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也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便会在除夕这天引篝火“爆竹”,驱逐一种叫做“山臊”的动物。
这“山臊”即山魈,它在神州神话传说中是山里的独脚鬼怪。
《山海经·海内经卷》里曾提到:“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它们在山林中罕有敌手,就连猛虎和野狼,在它面前都会被轻而易举地杀掉,所以才有句老话叫做“宁遇豺狼,不碰山魈!”
《山海经》中对山魈的记载称其为“力大无穷,能战虎豹,最凶猛之物”。
事实上山魈是这个星球上最大最凶猛的一种猴类,因其面部有着类似人脸一样的花纹,又被称之为“鬼狒狒”。
每逢寒冬腊月,大雪封山,野生动物们便会饥不择食地寻找食物,到山边的村子里偷鸡摸狗跟人类发生冲突,山魈则是其中最凶恶的。于是腊月寒冬,年节前后,人们就会“庭前爆竹”。
所谓“爆竹”,就是将山间青翠的竹子砍伐下来,扔到火盆里,青竹在火盆中燃烧,会不断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以此驱逐山魈和其他野生动物,最早的爆竹记录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到了唐朝时期,当时各地开始发生瘟疫,有一个叫李田的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硝石装到竹筒里,然后再将它点燃,只见装有硝石的竹筒不但爆炸声更响了,并且在爆炸的时候浓烟滚滚。这些烟雾散到了空中,竟然驱散了半空中的瘴气,当地的瘟疫竟然有所控制了,这就是现在鞭炮的雏形。
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人们除了在竹筒中装有硝石之外,为了增加响声、燃烧时间、以及烟雾,还特意将石炭、硫磺也放了进去。爆竹得到了进化,形成了“爆仗”。
到了宋代时期,人们开始用纸筒代替竹筒,将里面塞好火药之后,再用麻绳将它们串成一串,制成了一种全新的爆仗,人们将它叫做“编炮”,后来才有了“鞭炮”一词。
而由于红色能够让人们提起精神,缓解压抑的情绪,所以在过年时人们都要张贴红色的对联,穿红色的衣服,甚至连鞭炮都是红色的。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空气中弥漫着硝石、硫磺的气味,时而有小朋友们的笑声和奔跑声响起,热闹欢喜,人间珍惜是团圆。
许仙孤坐独酌,望穿夜空,无悲无喜,这种万家团聚的时候,这位无家可归、也没有家人的长生者似乎想起了很多人,又似乎什么都不愿想起。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吱呀”的一声,私塾的木门打开了。
一盏暖暖的纸灯笼。
然后是一双绣花白绸鞋。
最后是一张明净微笑的素颜。
“先生,新春吉祥!”左手拿着灯笼,右手执着几串爆仗的林默笑意浅淡,凝视着许仙开心道,“我来陪你吃酒,给你放编炮。”
女孩的笑容像是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人面如春,心起微澜。
许仙仔细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过了好一会,有点意外问道:“林小娘子不陪着家里人守岁,怎么来了我这里?”
今夜显得特别美丽的林默小娘子安静微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长生:隐居地球,镇诸天神魔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长生:隐居地球,镇诸天神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