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城主府坐下,曹评下的第一道军令便是:调五万人从兰*州北上,入西夏地界筑城防御。
第二道军令,调三万五千人,赴宣威城,修复城池,保护鄯州城。
第三道军令,北番市城增兵一万。
第四道军令……
曹评此时要防的,就是西夏。
他深知,西夏不会甘心河湟被大宋控制。
布完阵,曹评才开始写奏疏,告诉汴京,河湟已经拿下。
就在曹评写奏疏的时候,当地豪族的酋长李河温前来献礼,而后周边诸族大小首领,也开始陆续前来献礼。
献礼是说的好听的词,换一个说法就是,请降。
有了周边豪族酋长的请降,曹评开始派兵往西,去青*海湖,然后赴盐湖。
赵佶问:“莘哥儿呢?”
赵佶:“莘哥儿,热闹,大热闹?”
梁莘愣了一下。
赵佶真的去看了。
梁忠去了,梁莘走到花园中坐下,看着自己种下的辣椒。
不去青楼。
梁忠小跑着过来:“主上,小的……”说到一半,梁忠自己给卡住了,他看出梁莘似乎有心事,就想着找个什么乐子给梁莘。
这一次属于恩科。
梁莘突然感觉,自己就是想证明一下苏轼所说的自己还有点绘画天赋,所以很认真的去考了,结果呢。
梁莘,也在应考的人群中。
当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巧合。
依宋律,科举是三年一次。
诗、书、画、乐都算不上喜好。
赵有福赶紧双手捧上一支笔后,赵佶在画旁写了一行小字,然后拿出自己皇帝的私印,盖了上去。
很快,高俅来了。
这事,谁也没当回事。
他先教梁莘的就是相对简单的写实,从画小动物开始。
将大宋理论上的西边边界,拉伸到了龟背国的边界处。
李公麟就是大宋画家中的顶尖高手,无所不精。
梁莘画鸟。
梁莘在参加考试,赵佶在书房内,发现梁莘没来,摇了摇手边的铃,赵有福进来:“官家。”
怎么说呢。
包括梁莘在内。
可说到一半,梁忠突然发现自家主子,也就是梁莘没什么爱好。
终于,赵佶翻到了梁莘画的。
大概的意思就是:不要瞎折腾了,喜欢画就回家慢慢画,画院永不录入,学政不得再允许应考。
意境很高。
“恩?”赵佶内心产生一丝疑惑。
“孙少君,下官听说了。这未必不是好事,足以证明官家还是很在意孙少君的。”
“是,我立即去安排。”梁莘立即应下。
赵佶想的很简单。
对珍宝没兴趣。
赵佶也没问,是什么大热闹,长叹一声后走到书架旁,取出一幅画,拿起发呆。
已经很久了。
这事,赵佶回宫后,梁莘正在他的书房给奏疏分类,小太监将分类好的奏疏装进背盒内。
赵有福探头看了一眼。
“是。”
梁莘肯定不会说破的。
不去听曲。
秋闱开始了。
等明年会试的时候,这几位考生必须出现在会试的考场。
赵佶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三幅一模一样的画,而且全是真迹。
只看一眼,赵佶就在这画中看到张公麟画风的影子,这是一张在池塘中,一只鸟站在弯倒的荷叶上,莲蓬的果实旁……
就在梁忠尴尬的时候梁莘开口了:“梁忠,去把高俅找来。”
这个秘密世间只有两个人知道。
不让梁莘继续参加考试,也别想进画院成为太学生。
一个是自己,另一个就是负责揭画的李清照。
落榜!
自己就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画功罢了。
这个巧合实在是……
或是梁莘也这样,或再去了画院成为太学生,那谁去处理那堆积如山的奏疏,还有不断的给自己找好玩的,有趣的东西,还有安排自己喜欢的活动呢。
“是。”
高俅回答:“就是官家不让孙少君参加秋闱的事,孙少君已经是进士了,这种杂科不考也罢。”
梁莘问:“听说什么事了?”
站在自家的院子里,梁莘仰头看向天空。
赵佶这才说道:“莘哥儿,别参加什么秋闱了,还是关心一下西征的进程好。还有,自上次师师姑娘与琴香姑娘比试之后,最近一直没什么大热闹。”
赵有福继续讲:“是杂科,东坡公说莘哥儿有绘画的天赋。”
啊……
赵有福应声。
可以画河、画山、画屋……
所以,赵佶的态度就是,驳回。
自己为了画,能沉迷几天几夜。
第二阶段开启。
赵佶翻到好几张相当有水准的画,赵有福在旁暗示学政,记下这几张画。
汴京。
从皇宫出来。
见赵佶进来,小太监们依次退离。
巧合,这一定是一个巧合。
哈哈哈。
赵佶吩咐:“你去盯着,等秋闱的卷交上来之后,朕要去看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北宋最后的良心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北宋最后的良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