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说道:“李太常,接下来的郊庙祭祀,朕及百官的祭服,就由你所在的太常礼院来制定!”
“微臣遵旨!”说罢,李育放平笏板。
头戴三梁冠,身穿朝服,腰上佩着铜佩和绿色宋锦绶带的言律举高笏板,进言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奏。微臣曾任职汴京的都水使者,汴京所有街道司官员,每人月俸二千钱,这些月俸远不足一个常人的最低花销。街道司有一百位官员并非汴京本地人,他们在店宅务租房,每月房钱五百文,剩下的钱勉强维持一人的花销,其中有五十位街道司官员带着家人来汴京居住,他们的月俸,难以维持一家人的花销,每逢元旦,上元节,冬至,除夕这些要置办新衣的节日,他们的花销,更是捉襟见肘。街道司官员虽是九品官员,月俸却比一般的九品官员少,伏望陛下为街道司的官员涨月俸!”
皇帝说道:“孟舍人此言有理,对朕来说,所有街道司官员,都是了不起的体力劳动者。蔡支度,街道司官员的月俸应与其他九品官员一致,下个月之前你把此事落实下去吧!”皇帝语毕,言律放平笏板。
头戴三梁冠,眉长过目,田宅宫宽阔,目光柔和,悬胆鼻,留着一把胡须,身穿朝服,腰上佩着银佩和紫色绶带的支度使蔡襄,高举笏板反驳道:“陛下,国朝现有二百四十个州,每个州都有五百位街道司官员,若所有街道司官员都要涨月俸,对朝廷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近年来,国朝官员和士兵增多,财政吃紧,国朝财政,现今已亏空一千五百七十二万两白银,伏望陛下酌情考虑!”
皇帝问道:“韩相公,街道司官员是否应该涨月俸?”
瑞风眼,眼神犀利,龙鼻,留着短胡子,双鬓半白,头戴笼巾貂蝉冠,束着银腰带,腰上佩着深红色蔽膝,玉佩和玉环绶带的宰相韩琦,举高笏板进言道:“陛下,微臣认为,街道司官员应该涨月俸,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兢兢业业地做事,国朝干净、美观的街道,让一些番邦使者或者商人,对国朝留下一个好印象。微臣担任此职已经六年有余,既然国朝财政吃紧,微臣愿将自己做宰相六年余九月的所有俸禄,一并用于补贴街道司官员的月俸支出。”
皇帝问道:“蔡支度,韩相公的俸禄,可否补贴半年街道司官员的月俸支出?”
蔡襄回道:“陛下,除街道司官员外,国朝其他九品官员最低的月俸是三两白银,韩相公的俸禄,是远不足支付国朝所有街道司官员一个月的月俸的,况且街道司官员若要涨月俸,他们需要在支度司登记资料,领取账薄,再经过凭由司盖章签字,勾凿司核查,磨勘司审计,这样繁琐的流程,即便加快处理,也需要两月后才能落实此事。若陛下想为街道司官员涨月俸,微臣的建议是,街道司官员的固定月俸二千钱不变,其余一两白银的俸禄,算在每月的补贴里,在此基础上,每位官员增加半亩职田,每逢置办新衣的假日,我们向他们发放‘新衣券’,他们可以在当地领取新衣,如此一来,涨月俸的事情,下月便可落实。”
皇帝问道:“蔡支度,在此之前,所有街道司官员可有职田?”
蔡支度说道:“回陛下,因为街道司人员众多,在此之前,所有街道司官员,每人仅有一亩田地。”
皇帝说道:“玉津园的水稻,一年一熟,一亩田可产两石米,玉津园的小麦,一年一熟,一亩田可产两石麦,仅朕一人,一年便可吃掉将近两石大米。一亩职田对于有家人的街道司官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蔡支度,给所有街道司官员再加上一亩半的田地。”
蔡襄回道:“微臣遵旨!”蔡襄又说道:“陛下,国朝财政入不敷出,已有四年,改革迫在眉睫!微臣撰写了《国论要目》一文,陛下上个月已经过目,伏望陛下尽快施行改革,改善国朝财政状况!”
皇帝说道:“蔡支度,改革并非易事,你撰写的文章涉及到的改革范围太广,改革难以施行。朕听闻你在朝堂时,鲜少休假,自你上月申请在异地做官,朕一直在关注你的赴任事宜,昨日宋中书告诉朕,你的任职告身已经拟好,自明天起,你便可在家休假,不用来上朝。”
蔡襄放低笏板回道:“微臣遵旨,谢陛下!”
皇帝说道:“我朝兵器粗制滥造,朕听闻,胄案雇佣了一些民匠,却不教导他们如何制造兵器。在兵器作坊里,会做兵器的军匠,常常欺压制造兵器不熟练的民匠,他们使唤民匠端茶送水,修缮房屋,制造兵器,军匠的月俸高于民匠,这导致民匠怨声载道。朕限铁盐部所有官员一年内责令改正,违者罚去一年俸禄。自今日起,朕赋予所有御史台官员抽检兵器的特权,所有二品以上的武官协助铁盐部监造兵器。”
御史台的所有官员和二品以上的武官举高笏板回道:“唯唯!谢陛下赐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汴京定容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汴京定容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