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综合来看,利用运河进行货物运输无疑是最为简便易行且经济实惠的一种方式。
而且运河本身就是赚钱的门路,还是一本万利的赚钱之处。
“罢了罢了,你莫要觉得我真心想如此行事,实乃迫不得已啊!此事你务必相助于我。”房俊面露难色,却也无可奈何,只得颔首应承下来。
毕竟,这件事实在难以推脱。他心中暗自思忖:“唉,这事儿还真是不好回绝呢。”
“好吧,老爷子,既然您已经拿定主意,那一切便依您所言便是。”房俊缓声说道。
实际上,对于这条运河,房俊内心深处是极为看好的。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古人的智慧和谋略远比后世之人更为高明。
单就这运河而言,无疑堪称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壮举之一。虽说开凿此河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物力,但从长远来看,收益却是相当可观的。
许多人将隋炀帝贬损得一无是处,仿佛他就是一堆臭不可闻的狗屎。然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洞悉,这条运河究竟给两岸的黎民百姓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那些个文人墨客总是喜欢凭空臆测、信口胡诌,凡事全凭自己的想象来评判是非对错。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运河对于一个王朝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们只会盲目地加以贬低和诋毁。
“房小子啊,你对于隋炀帝这个人究竟持有怎样的看法呢?”李渊微微眯起双眸,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房俊之前吟诵的那两首诗,那诗句至今仍萦绕心头,令他难以忘怀。他着实想不通,为何房俊竟会萌生出那般独特的感受。
听到李渊的问话,房俊眨了眨眼,嘴角扬起一抹狡黠的笑容,反问道:“老爷子,我听说那隋炀帝杨广可是您表哥呀!不知您对他又有着何种见解呢?”
说罢,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好奇之色,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听李渊的观点。
其实,房俊心里明白得很,历史书籍上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可谓是相当之低。然而,他却并不太情愿全盘接受这些既定的说法。
毕竟,如果隋炀帝当真如此不堪,又怎能搞出科举制度这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举措?更何况,像修建大运河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若没有一定的能力和魄力,恐怕也是绝无可能实现的。
归根结底,所谓的历史,往往不过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篇章罢了。而大唐的史官们,又怎会去着墨描绘隋炀帝的功绩与好处呢?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见房俊如此发问,李渊先是沉默片刻,随后长长地叹息一声,缓缓开口说道:“要说这杨广啊,当真是拥有雄才大略之人。他自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天赋异禀。当年平定南陈之时,更是立下赫赫战功。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人们可个个都是英勇善战之辈,而杨广自然也不会例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广登上皇位后,其行事作风逐渐变得激进和极端。
许多决策和举措严重触犯了众多权贵阶层以及民众的利益,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怨恨。
若不是如此,或许强大繁荣一时的隋朝就不至于走向覆灭之路。
此时,房俊沉默不语,只是默默地凝视着李渊。
只见李渊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缓缓说道:“也许你并不知晓,往昔岁月里,我最为钦佩之人便是杨广啊!此人胸有大志、思维敏捷,且颇具胆识,敢于付诸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可惜,像这样锋芒毕露的人物通常难以长久存世。”
房俊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不可否认,隋炀帝并非一无是处,但他确实过于急于求成,一味追求快速推进各项事务,以致最终酿成苦果。
紧接着,李渊继续讲述道:“待到后来,局势愈发失控,那些对杨广心怀不满的势力终于按捺不住,纷纷采取行动。而当时我眼见隋朝已然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便也顺势而起,率领军队发动起义。”
说到此处,李渊的面色显得颇为怪异,既非激昂亢奋,亦非骄傲自得,反倒流露出一抹无奈的苦笑。
毕竟,在那个天下大乱、人人皆反的动荡年代,即使如李家这般显赫世家,如果不顺应潮流而动,恐怕也难逃在隋末战火中消亡的命运。
身处这乱世之中,人们往往身不由己,甚至连自主抉择的权力都被剥夺殆尽。
可以想象,此刻李渊的心境必然是极为复杂的。
或许,最初他从未想过要举兵反叛朝廷,可形势逼人,最终还是被迫走上了这条道路。
“我取得天下之后,才知道他的不容易,世家逼迫的紧,那些世家全都是乱世留下的,他们对皇朝没有忠心,只有利益。” 说道这里,李渊的脸上多了几分愤怒,很显然现在的大唐也面临这些问题。
大唐虽然承袭了隋朝诸多的体制,其中便囊括了科举这一选才之制。然而,在大唐时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士子能够入朝为官者可谓寥寥无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大唐做战神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大唐做战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